网站支持IPv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 政务要闻

怀化市精准扶贫100问(四)

来源:洪福洪江 发布时间:2017-04-28 00:00 【字体:


 

政策 篇

 

31. 扶贫小额信贷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核心内容是一授二免三优惠一防控。“一授”:专门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农户量身定制了评级授信办法,突出诚信度。“二免”:免抵押、免担保。“三优惠”:利率优惠,贷款期限优惠,贷款贴息优惠。“一防控”:在每个县设立规模不少于200~300万的风险补偿初始基金。

 

32. 扶贫小额信贷对申请方式和评级授信有什么规定?

答:1)申请方式:贫困农户向信用社提出贷款申请,经村五老、扶贫办组成的评级授信小组评议信用等级,信用社审核授信后发放小额信用贷款证。

2)评级授信:将原来的8项指标减少为诚信度、劳动力、家庭收入三项指标,分值占比为4:3:3;根据确定的指标进行量化打分,确定优秀、较好、一般、等外4个等级;要求贫困农户评级率达100%,有效授信率达85%以上;实行集中和常年评级授信两种方式,并对按时还款的贫困农户评级授信等级进行动态调整,提高授信额度。

 

33. 扶贫小额信贷的贷款额度、期限和利率分别是多少?

答:贷款额度主要根据扶贫对象的授信等级和产业发展规模而定,一般为1~5万。贷款期限主要根据扶贫对象户所发展产业(品)正常生产经营周期来确定,不搞简单的半年或者一年为限。贷款利率为同期同档贷款基准利率。

 

34. 扶贫小额信贷对贷款贴息有哪些规定?

34. 扶贫小额信贷对贷款贴息有哪些规定?

答:主要有以下规定:1)贴息范围:扶贫小额信贷贴息、展期贷款贴息。2)贴息额度:每户1~5万元的信贷资金额度内,按基准利率全额贴息,年限不超过3年。3)贴息原则:按先结后贴的原则进行。对1年期以内贷款,可实行利随本清,一次性结息贴息。1年期以上的贷款,可实行1年一次结息贴息,最后本利全清。4)贴息流程图(附后)。5)报账时间:县里实行一季一报账,省里半年一安排。

 

35. 扶贫小额信贷资金三个必须一个禁止指什么?

答:三个必须是指:在分贷统还项目中,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必须用于发展产业,贫困农户必须自主参与项目实施,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必须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一个禁止”是指:禁止将信贷资金用于简单的资本分成。

 

36. 扶贫再贷款发放对象是哪些,应优先用于哪些方面?

答:(1)扶贫再贷款的发放对象为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及未纳入上述范围的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辖内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4类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2)人民银行要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将借用的扶贫再贷款资金全部用于发放贫困地区涉农贷款,并优先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就业发展的企业、农村合作社,积极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人口创业就业,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37. 什么是扶贫财银保

答:扶贫“财银保”即精准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保证保险,是指在51个贫困县参与精准扶贫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申请用于扶贫产业项目的贷款(不含扶贫小额信贷)时,以向保险公司投保,银行以保单作为担保的方式向投保人发放贷款,当借款人未按合同约定履行还贷义务并在等待期结束后,由保险公司按照相关约定承担贷款损失赔偿责任的保险业务。

 

38. 扶贫财银保的贷款期限、贷款额度和融资成本分别是多少?

答: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对于用途为大型农机具购置、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从事林业、果业、茶叶等回收期较长作物种植的,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贷款额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原则上按每帮扶1户贫困户5-10万元的额度申请贷款,总额不超过300万元。试点银行及保险公司最终根据精准扶贫项目实际资金需求、经营管理状况、还款能力等因素综合确定贷款额度。

融资成本。由银行贷款利息和保证保险两部分组成。银行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用于扶贫产业项目的贷款,利率执行人民银行同期基准利率,不得上浮;保险费率以保险公司在保险监管机关备案或核准的费率为基础,年费率不高于贷款本息的2%。如遇市场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或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另有规定的,另行调整或从其规定。

 

39. 对扶贫财银保的风险分担和业务流程有什么规定?

答:风险分担。试点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贷后管理责任,保险公司与贷款银行分别按照7:3比例承担风险责任。

业务流程。合作金融机构对接→申请人资格确认→贷款申请→贷款调查及审批→贷款发放。具体流程见湘财农〔2016〕55号文件。

 

40. 劳务协作脱贫的目标和重点是什么?

答:工作目标。稳定就业、扩大就业、提升就业。

重点工作:一是全面摸清贫困劳动力就业“三个底数”,逐村逐户建好台账。①对已经就业的,摸清在何地、何企业、何岗位、薪酬水平,是否参保;②对未外出就业的,摸清有何技能、有何意愿;③对需要培训的,摸清有何培训需求。二是健全劳务协作机制,落实扶持政策,全程跟踪服务,促进已就业的实现稳定就业,有意愿、有能力但未就业的实现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