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聋哑哥用竹雕塑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一岁时的他因大病一场,从此失去了听觉和说话能力,在无声的成长世界里,他砺志前行,探寻人生价值,用雕刻艺术塑造了自己的美好生活。其竹雕工艺作品已崭露头角,远近闻名。
11月27日,笔者慕名来到二凉亭豪逸家园聋显残疾人查清的家中,在凉台的一角,查清正坐在简陋的工作台前全神贯注的雕刻制作一个古商城图案的竹笔筒,不经意间抬头看到我们的到来,脸上露出了淡淡的憨厚笑容,立马放下手里的活。他的哥哥查红专用手语介绍着我们的来意之后,查清显得很是热情起来。
在客厅和他的卧室到处展示有他的竹雕、石雕、木雕作品。细盯着它们看,渐渐让我们沉醉于一个雕刻师的世界。
查清与自己的父母亲住在一起,客厅、卧室的面积并不宽裕,但物品摆放有序,室内干净整齐,尤其是博古架上的各式各样的雕塑作品让人目不暇接。尽管没青翠欲滴的色彩,也无惊艳造型。然而,让人却越看越有趣。一节普通竹筒经他精心雕雕琢出来之后,显得古色古香古韵十足,功底之深厚,手法之老道无法想象它是出之于一个非科班出身的聋哑人之手。
查红专的一言解释道出了其中奥妙,“他虽听不见,说不出。但非常用心地观察事物,把眼睛和手发挥到极致。”在介绍中他说:查清12岁时,父母亲送他到长沙市聋哑学校读书,小学毕业后招工进了洪江一家福利单位纺织配件厂,成家后生了一双令人羡慕的双胞胎女儿。90年代中期,他所在的企业倒闭后,一家的生活也陷入了困境。新街街道和二凉亭社区给予了很多的关怀和帮助,为了自立减轻街道的帮扶负担,从那时起此,查清四处探寻自主创业的路,他摆过地摊卖自己用鹅卵石拼之而成的艺术品,到工厂里打过工,也到金银手饰店学过手镯加工制作。
正如常言所说的一句话,上天关了一扇门却又打开一扇窗。弟弟查清却“意外”地表现出对雕刻技艺的热爱与天分。
有一天,查清从一家竹制品厂检回一个人家丢弃了的竹蔸,经修整后做了一个笔筒,后又在笔筒上尝试作了一些荷叶、鸟、花雕刻修饰,于是对竹筒雕刻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用手比划着告诉家人他想深入学习竹筒雕刻技艺时,父母及哥哥、姐姐都全力支持。给他买了好多的专业工具书籍、购置了一台电脑,查清一头扎进了竹筒雕刻的学习钻研之中。
最开始,查清从书籍和电脑上了解到一些雕刻技艺。洪江本土竹子多,他便从一些竹木加工厂或山坡上捡来一些竹蔸试着练手,手指被刻刀磨起的血泡消了又起,老蛮削了一层又一层,尽管做出的作品和市面上的没法比,但一家人还是被查清这似乎是与生俱来的雕刻基础惊到了。
2007年,哥哥查红专带着弟弟查清到浙江、广东一带拜师学艺。
查红专说,因为弟弟身体残疾的缘故,他很难与家人分享在学艺期间的苦与乐。查清只默默地在异乡研习并工作,1年后回家,各种竹雕作品已能信手拈来,他的作品栩栩如生,既实用又美观。为了把所学的竹筒雕刻艺术与本土文化完美结合,在传统艺术题材中融入家乡古商城的明清元素,查清常常一人在古城窨子屋和小巷背街来回穿梭,找特征、抓特色,画草图集素材。把洪江古商城明清建筑风格通过竹筒雕刻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引得周边众多古玩收藏爱好者们趋之若鹜,他们请求查清能多做一些。
查红专告诉我们,之所他弟弟的竹雕作品和市场一般的竹制品不一样,是因为他弟弟充分考虑实用性和观赏性。未经处理的竹子容易蛀虫,腐烂,使用寿命不长。为了避开这个缺陷,他琢磨出了一套独门处理工艺,让竹筒呈现出青灰色,古朴风格彰显得特别浓郁、高雅、贵气。而且,弥补了竹子不适长久存放的原本特性。
今年7月,查清在哥哥的陪同下,携带自己的一些作品,来到深圳参加竹木雕工艺品展览展示会,查清的竹雕作品“九龙戏珠”吸引了众多行家高手的眼球,这个高2尺,直径12mm的观赏竹筒艺术品,在展示的当天就被一位马来西亚客户高价收藏。
安徽黄山竹雕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蒋永清大师对聋哑人查清的竹雕技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鼓励他“要继续博学多思,利用本土竹子的自然资源,着力深加工、精加工,打造自己的品牌,转换为经济资源”。蒋永清大师还腾出自己的名人展示台,让聋哑人查清为围观的各路同仁爱好者们现场示范竹雕手法,出彩技艺。
查红专打算,要筹措资金为弟弟打造一个更好的自食其力平台,开办一个竹雕工艺店面,让弟弟志向更远大,打开更宽阔的竹雕艺术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