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洪江区“十四五”规划

来源:怀化市洪江区管理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1-08-27 14:57 【字体:

洪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洪江区“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0年12月



目  录

前言 1

第一章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2

第一节  “十三五”步履铿锵、成就辉煌 2

第二节  “十三五”主要做法与成功经验 8

第二章  彰显全新担当,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11

第一节  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11

第二节  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和基本原则 13

第三节  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 15

第三章  加快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20

第一节  突显“商道文化”主题,加快推进核心景区建设 20

第二节  塑造特色文化品牌,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25

第三节  构建特色文化体系,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30

第四节  丰富提升文旅业态,完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34

第四章 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绿色循环产业基地 39

第一节  延链补链强链,壮大化工新材料产业 39

第二节  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促进轻工业产业集群发展 42

第三节  强化系统集成,提升产业竞争力 44

第四节 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 49

第五章  扩大有效需求,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 52

第一节  扩大有效投资,巩固提升投资拉动作用 52

第二节  释放消费需求,建立消费稳定增长机制 55

第三节  发展对外贸易,增强经济循环发展动能 57

第六章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引领区 59

第一节  建设新型城镇,提高城镇化水平 59

第二节  加速城乡融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62

第三节  改善基础设施,加速城乡一体化 65

第七章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洪江 69

第一节  优化“三生”空间,构建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 69

第二节  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 70

第三节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提高生态建设水平 72

第四节  加强制度建设,构建生态文明长效机制 73

第八章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建设幸福洪江 76

第一节  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 76

第二节  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致力打造精致教育 78

第三节  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80

第四节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 82

第五节  完善妇女儿童等群众权益保障体系 84

第九章  提升治理能力,建设平安洪江 87

第一节  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87

第二节  大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89

第三节  创新社会治理 90

第四节  高水平建设平安洪江 91

第十章  规划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 95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 95

第二节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96

第三节  强化要素保障,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增长 97

第四节  凝聚强大合力,推动规划纲要全面落实 99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洪江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步期,也是洪江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后发赶超、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科学把握当前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性特征,精心编制和有效实施好“十四五”规划纲要,对于积极适应发展形势新变化、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要求和来湖南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实现变革提质和高质量发展,努力把我区打造成为“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南方康养度假胜地和县域绿色循环经济示范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区工委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坚决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打造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战略目标,坚持“创新创业、宜居宜游,精致精美、古色古香”发展愿景,强化“六稳”、“六保” 工作措施,总体上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第一节  “十三五”步履铿锵、成就辉煌

“十三五”期间,洪江区全力推进三大攻坚战,在全市率先脱贫摘帽,“打造生态宜居和旅游目的地城市”取得突破性进展。

1、全面脱贫奔小康。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在湖南省率先实现脱贫摘帽。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1271户3452人全部脱贫,总体上实现了全面小康。五年累计投入资金3.34亿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143户,易地扶贫搬迁44户,提质改造7300人安全饮水工程,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教育补助和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

2、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末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97亿元,年均增长3.6%,人均GDP达5.72万元。“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8.8亿元,年均增长13.5%,是“十二五”时期的1.6倍;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61.8%;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5亿元,年均增长7.5%;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3.5亿元。到十三五末,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加到3.6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产业结构比由2015年的4.8:50:45.2调整为2020年的5.9:51.9:42.2。

3、产业建设成绩斐然。文旅产业加速发展,古商城及川岩新区开发等一大批旅游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带动全区旅游业进入了发展“快车道”,2017年洪江区成功创建“湖南省精品旅游线路重点县”,2019年洪江古商城小镇获批“湖南省十大特色文旅小镇”,2020年洪江区成功创建“湖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洪江古商城获批“湖南省十大文旅地标”。五年来,累计接待游客2084.3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9.19亿元,是“十二五”的2倍。新型工业提质增效,形成了以化工新材料为主导,以生物医药为特色的一主一特产业格局,先后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火炬怀化洪江精细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深入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园区和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并纳入全省危险化学品产业(园区)布局规划。五年累计完成技改投入2.8亿元,以恒光科技、旺达生物、久日新材等为代表的基础化工、医药中间体和化工新材料企业开始走上产业链扩张的生态循环工业良性发展之路。五年累计新培育规模工业企业15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产业生态循环经济规模效益显现。恒光科技和双阳林化成长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棓雅生物“五倍子深加工”获批为省级战略新兴产业,久日新材、恒光科技成功在新三板上市,实现洪江区上市公司的“零突破”。现代特色农业不断壮大,农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2.7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8亿元,年均增长3%。发展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共39个,雪峰乌骨鸡产业园升格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

4、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十三五”末全区城镇化率87.7%。统筹推进城区扩容提质和美丽乡村建设,完成了《洪江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洪江区全域旅游总体规划》、《怀化市洪江区城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洪江区茅头园村庄整治规划》,形成了总规、详规、村庄规划到专项规划层次分明的城乡规划体系。先后实施了古商城旅游及川山新区开发、桥东棚户区改造、农村“一建五改”工程、“六到农家”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理及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等一大批城乡建设项目,包茂、怀通高速公路洪江区连接线,巫水大桥、萝卜湾大桥、大湾塘大桥和古商城大桥先后竣工通车。松林路、川山大道、工业园1号道路及无公害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建成使用。完成了城区主干道改造及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城乡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形象更加鲜明,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五年累计完成国省干线公路建设47.4公里,农村公路建设173.28公里,全区公路里程增加至220.68公里,城市道路改造7.58万平方米,人行道改造1.2万平方米,修建沿江防洪堤5千米,新建、改造供水管网13公里,铺设污水管道13.068公里,新建和改造城乡电网263.20万千米,建设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市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2个,兴修水利灌溉渠道75千米,完成土地整理公顷,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工程25余项,涌现了一批生活富裕、卫生整洁、环境优美的美丽生态文明社区和村庄。

5、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积极开展“营改增”工作,建立了工程预决算评审机制和财政、审计部门对预算的评审、复审联动机制,全面推行“三公”经费压减管控和公务卡结算制度。成功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完成农村金融服务中心,成功创建市级“金融安全区”。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殡葬改革、工业集中区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公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落实,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基本完成。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引进多家融资性担保公司,累计为中小企业融资5000万元。积极创新和改进招商思路和措施,五年来共引进各类项目65个,到位资金95.08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大幅提高。

6、民生保障不断加强。“十三五”期间,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落实。“十三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十二五”末的16826元增加到24429元,年均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十二五”末的8152元增加到13197元,年均增长10.3%;人均储蓄存款达到5.2万元,比2015年增加1.5万元。公共服务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区基本公共服务人均支出由“十二五”末的620元增加到“十三五”末的865元,年均增长7.98%,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差距逐步缩小。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五年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13亿元,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由2015年的1.68万人次增长到2020年的4.2万人次。“十三五”期间共征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5.69亿元,较“十二五”期间多征3.39亿元。城区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十五年教育全面普及,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小学、初中生入学率达100%;率先建成了教育城域网,成功通过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评估验收,荣获“湖南省教育强区工作先进单位”。先后实施区中医院、急救中心、 妇幼保健院、乡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项目建设,医疗机构发展到37家,医疗卫生机构和三级预防保健网络日趋健全。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五年来共完成棚户区改造2662套面积20.4万平方米和老旧小区改造8768套面积113万平方米,直管公房改建2260套129455平方米,新建保障性住房468套2.2万平方米,解决了1.48万余人的住房难问题。五年累计组织实施科技项目35项,获省级立项20项、市级立项15项。修缮洪江古建筑群“国保”建筑18栋,建成乡综合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39个,文化广场40个,完成了图书馆改建,文化馆新建,影剧院和城市数字电影院放映厅提质改造,城市“10分钟文化服务圈”、农村“15分钟文化服务圈”的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获湖南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退役军人事务工作全面加强,初步建立起区、乡(街道)、村(社区)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体育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省、市举办的各项体育赛事中捷报频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7、治理能力大幅提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有声有色,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结构不断优化;意识形态阵地管控到位,没有发生重大负面舆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持续深化,会议、文件等数量大幅减少。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不敢腐”的震慑持续深化。综治民调排名逐年提高,2019年排名全省第六位、全市第一位并连续年保持全市第一位。连续三年保持赴省进京“零上访”,实现了“六个不发生”的维稳工作目标。持续保持省级“平安县市区”称号,获全省“十大平安”系列创建示范单位;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安全生产总体平稳,成功获评“怀化市安全生产示范区”。2020年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实现程度95%,其中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民主法治、生态文明五方面指标实现程度分别为87.8%、78.2%、93.7%、79.1%、88.5%。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逐年减低,全区氨氮排放量较2015年下降100%,二氧化硫排放量较2015年下降913%,氮氧化物排放量较2015年下降363.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2015年下降760.21%,“十三五”期间,我区环境质量保持在全省前列,其中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质稳定在Ⅱ类水质,区域环境噪声达到国家标准。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8%以上;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十三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我区还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如经济基础依然薄弱,应对经济下行风险的能力较弱;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资金缺口较大;企业项目用地审批难、融资难、用工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发展要素保障面临的压力较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还很明显,城乡公共服务仍不均衡,等等,这些都是我区未来五年必须解决的问题。

专栏1     洪江区“十三五”数据指标完成情况表

类别

序号

指标

“十三五”规划目标

预计完成情况

2020年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2020年

年均增长(%)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50

9.5

预期性

40.3

3.5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5.6

6

预期性

5.72

6.1

3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3.7

5.73

预期性

3.7

5.73

4

三次产业结构比

3:57:40

预期性

5.5:50.3:44.2

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45]

16.5

预期性

[168.8]

13.5

6

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

11

预期性

6.6

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2

12

预期性

13.5

7.5

生态环境

8

万元GDP能耗下降(%)

[15]

约束性

[ 17.7]

9

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20]

约束性

[43.4]

改革创新

10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

25

约束性

61.8

11

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2

约束性

4.3

社会民生

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8000

10.5

预期性

24690

8

13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4000

11

预期性

13320

10.3

14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

≤38

预期性

36.3

15

城镇化率(%)

≥90

预期性

87.7

注:1、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预期目标[]内为5年累计数。

第二节  “十三五”主要做法与成功经验

回顾总结我区“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我们克服了不少艰难险阻,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十四五”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8、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地位。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锤炼过硬政治能力,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动洪江区政治生态重大好转。狠抓班子队伍建设,开展领导班子政治建设调研,选人用人公信度明显提高。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精准吃透中央精神和洪江区实际上下功夫,找准结合点、切入点,科学谋划和推动工作,确保了全区与国家、省、市战略部署同频共振。

9、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始终恪守“幸福着老百姓的幸福、忧乐着老百姓的忧乐”的为民情怀,全心全意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夯实教育这个民生之基、解决医疗这个民生之急、兜住社保这个民生之网、筑牢文化这个民生之魂,坚持共建共享,把业绩刻在老百姓的心坎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10、始终坚持文旅兴区、工业强区的战略路径。深入领会中央、省、市新时期重大战略部署,科学研判国内外发展新形势,果断提出了“建设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战略目标,建设湘西南生态循环工业基地,并在延续“五区”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打造“创新创业、宜居宜游,精致精美、古色古香的洪福洪江”的美好愿景,为全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提供强大的战略支撑和崭新动能。

第二章  彰显全新担当,开启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洪江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起步期,也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后发赶超的关键期,必须抢抓机遇、应对挑战、主动作为、善作善成,努力开创洪江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今后五年,洪江区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11、双循环新格局正在推动我区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在“逆全球化”倾向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着松动、分离的严峻形势和撕裂脱钩的风险。我国作为典型的大国经济,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在过去的发展格局下却呈现长期分离趋势,突出表现为外向型经济“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因此,党中央顺势提出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旨在积极应对当前外部环境严峻变化和推进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各地经济转型提质新的战略机遇。面对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找准我区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新措施,力争在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抢占先机。

12、多重重大战略叠加正在推动我区进入发展黄金期。继“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把怀化定位为湖南西部重要增长极后,又提出建成“西南明珠”的新定位,实现了怀化从湖南西部定位到大西南定位的跨越。同时湘西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升格为国家战略,《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又分别将怀化确定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随着这一系列叠加的重大战略推向纵深,为我区充分利用现有良好基础,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向上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向外引企业、引技术、引人才,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条件。

13、长期而深厚的积累正在推动我区进入裂变增长期。历届区领导班子精诚团结、艰苦奋斗,奠定和巩固了传统老工业基地的地位,以洪江古商城旅游为龙头的文旅产业发展战略支撑,为全区未来的加速发展积累了强大动力。尤其是“十三五”期间,全区人民在区工委的坚强领导下,瞄准“三大攻坚战”,负重奋进奔小康,经济综合实力、产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保障均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为“十四五”洪江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现实基础和强大的内生动力。

14、主要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大变局的演变进程,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加快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区仍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为:经济总量不大,居全市下游水平,发展质量、产业层次、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仍有不少欠账,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征地拆迁、城乡居民建房等领域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机关作风还需要进一步转变,营商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这些都是我们正在面临的挑战、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创新机制体制,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和基本原则

15、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系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按照“文旅引领,工业驱动”发展思路,创5A景区、建百亿园区,全力打造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为奋力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贡献洪江力量。

16、战略定位。围绕怀化市建设“湖南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的门户城市”、“五省边区生态文明中心城市”和“武陵山片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战略目标,努力将洪江建设成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南方康养度假胜地和县域绿色循环经济示范区。

17、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融入新发展格局,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更好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目标引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全力以赴创5A级景区、建100亿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相互促进,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洪福洪江。

第三节  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

18、空间布局。以古商城核心景区为“聚焦点”,沅巫两水沿岸为“主轴线”,嵩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为“背景墙”,统筹推动城乡建设一体化与产业发展融合互补,加速形成“一核驱动、两水涵养、三轴串联、四点融合、五片区协同”的发展空间布局,全力建设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南方康养度假胜地和县域绿色循环经济示范区。集聚核心资源建设古商城景区和高新区,将文旅产业和化工新材料产业打造成洪江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同步带动工业、农业、商贸、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19、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洪江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既要考虑未来五年发展,也要对标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长远目标,科学谋划,分布推进。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全区GDP年均增长6.5%,到2025年总量达到55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7.5万元以上;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五年累计完成投资24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到2025年达到24亿元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25年突破6000万美元。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洪江区经济综合实力在怀化市地位进一步提升。

——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跨越。重点推进文化旅游、化工新材料、动漫影视、康养度假、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六大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0%以上,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文化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25%以上,力争形成更高层次的三次产业发展格局;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75%以上;城镇化率90%以上。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生态文明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大气、水、土壤等污染得到有效整治,质量明显提高。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度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垃圾分类、减塑限塑”等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蔚然成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科学布局,天蓝、地绿、水清、村美的生态环境充分展现,森林覆盖率达到68%以上。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

——民生社会事业获得新发展。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8%以上和10%以上,2025年达到37300元和21450元,中等收入人群比重上升,全区总人口达到7.5万人,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岁以上。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更加完善,教育、文化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更多更实更公平地分享到改革发展成果,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20、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饶美丽幸福的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洪江,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影响力显著增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平安洪江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专栏2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年均增速

[累计]

属性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3.6

6.5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5.35

7.86

[7]

预期性

3

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6

22

[6]

预期性

4

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50

60

[10]

预期性

5

最终消费支出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

43

48

[5]

预期性

6

对外贸易依存度(%)

0.021

0.028

6%

预期性

7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4.26

4.3

[0.17]

预期性

8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87.7

90

[2.3]

预期性

创新驱动

9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4.3

4.5

[0.2]

预期性

10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4

6

[2]

预期性

11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6

25

[9]

预期性

民生福祉

12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4.1

6.0

预期性

13

城镇调查失业率(%)

<6

<5.6

[-0.4]

预期性

14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8

12.3

[1.5]

约束性

15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59

3.4

[0.8]

预期性

16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5

98

[3]

预期性

17

每千人口拥有三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0.9

4.5

[3.6]

预期性

18

人均预期寿命(岁)

77.4

78.5

预期性

绿色转型

19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幅(%)

完成省下达任务

约束性

2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完成省下达任务

约束性

21

县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95

约束性

22

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

100

100

约束性

23

森林覆盖率(%)

71

≥71

约束性

安全保障

24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0.71

≥0.80

约束性

25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7.27

8.28

约束性

26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078

0.055

[-0.023]

约束性

注:1.[ ]表示累计数;

    2.人均预期寿命2020年数据为预计数。


第三章  加快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全国知名

旅游目的地城市

围绕“三山两水一古城”与工业遗存、乡村等融合的旅游布局,推动九大项目群建设,全力开发高品质旅游景区和精品文旅线路,擦亮洪江区文旅名片,完善文旅产业体系,加速建设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第一节  突显“商道文化”主题,加快推进核心景区建设

突显“商道文化”主题,以《洪江区全域旅游总体规划》为指导,高水平编制完成以古商城为核心的文旅产业专项规划,集中全力推进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全力以赴推进古商城5A景区创建,利用洪江现有山水、历史遗存等打造更多的4A、3A景区。到2025年,全区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以上。

21、高水平编制以古商城为核心的文旅产业专项规划。按照全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创新理念,以加快文化旅游发展为目标,高质量高水平编制全域式文旅融合产业发展规划。主动做好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工作。理念上,更加注重文旅融合发展,坚持以古商城为核心,深挖核心资源潜力。空间上,将“三山两水一古城”与工业遗存、乡村旅游同步纳入规划范畴,实现全域旅游同步发展。

22、推进重大文旅项目集群建设。以洪江古商城为核心,突出“中国第一古商城”“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活化石”的商道文化,融合“三山两水一古城”的山水文化,推动九大项目群建设。洪江洪商文化博物馆项目。实现中国洪江商道文化博物馆开馆运营,以文字、图片、实物、影像、实景等形式,展示洪江商业历史、商业业态、商业模式、商业行会等中国传统商道文化的内涵。“烟雨洪江”美食、文化、娱乐、休闲、网红一条街项目。全力开发街区文艺演出、餐饮美食、休闲娱乐、学生研学等多种业态。古商城商道文化实景体验和展示项目。实施弘扬商道文化,拓展民俗文化,品味美食文化,感悟宗教文化,欣赏建筑文化,体验生态文化,学习红色文化,回味工业文化的综合文化体验项目,建设工业遗产博物馆、嵩云山森林研学基地、长征文化博物馆等。古商城大商会所精品民宿项目。全面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发展精品民宿和新型居住业态,实现星级宾馆质量齐升。古商城夜经济项目。实施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古商城核心景区亮化工程、景区沉浸式演艺节目提质、文旅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形成洪江夜游休闲经济长廊的夜间旅游工程。古商城明清民国古建筑群保护项目。加大对古商城内古建筑群国保文物、核心建筑的修缮保护,确保核心景区安全运营。洪江区沅江、巫水水上娱乐项目。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水上娱乐项目。巫东开发项目。沅江、巫水沿线夜景灯光秀项目。实施沅巫两水沿线夜景亮化,形成与烟雨洪江夜景的交相辉映。

23、加强文化旅游融合精品创作。将旅游演艺创作纳入文化精品创作工程,大力培育一批思想性强、文化内涵丰富、市场接受度高的旅游演艺产品;加强演艺产品与旅游景区的联合,鼓励各类演绎机构和艺术表演人才到洪江区各景区经营演艺活动,创作具有地方特色和景区特色的大型文化演艺剧目;大力推动红色旅游发展与红色文化精品创作相结合,加强红色旅游重点地区与艺术表演院团合作,打造一批反映地方红色文化的舞台精品。积极探索具有洪江特色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之路。加快洪江区工业旅游体验区开发项目、洪江古商城水上旅游开发、古商城竹海生态休闲旅游开发、洪商文化沉浸式穿越体验项目、“船帮洪城”船帮文化体验区、川山风情小镇、洪江区乡村旅游开发项目等建设。

24、完善文旅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形成层次分明、覆盖面广的旅游集散和服务体系。重点实施游客集散中心、大型停车场、旅游公厕、标识标牌、智慧系统等工程。建立安全便捷的文化旅游交通体系,重点建设通景区公路,完善旅游行业运营车辆安全监管体系。加快旅游交通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和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自驾车服务体系、风景道绿道系统建设。重点实施怀洪旅游快速干线、城内旅游线路打造以及景区旅游线路提质等。继续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提升旅游厕所建设质量与标准,提升旅游厕所管理服务水平。加强文化设施景区化建设,重点实施建设洪商文化博物馆和洪江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结合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区构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方便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划建设具有旅游条件的广播电视设施等公共旅游服务站点。到202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景区建设。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文化惠民。提升文化馆、图书馆服务效能,切实把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标准落到实处。每年组织实施文化馆、图书馆、综合文化站及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免费开放工作,村社区级文化服务中心每年组织群众文体活动3次以上(其中1-2场文艺演出)。

专栏3    文旅引领重大项目建设计划

1、加快文化旅游区A级景区提质升级:实施洪江古商城、嵩云山、星空小镇景区提质改造,加大景区综合环境整治(包括加大古建筑群保护力度,实施建筑物立面改造、夜景亮化、绿化、管线下地、排污处理等),完善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建设怀洪旅游快速干线、游客集散中心、停车场、旅游公厕、标识标牌、智慧系统等基础设施;推进大商会所精品民宿、精品酒店、知名品牌连锁餐饮店、网红购物街区、旅游超市、休闲娱乐园区、文旅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等配套设施建设等); 

2、推进古商城特色小镇文旅融合发展:编制古商城特色文旅小镇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小镇综合环境整治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小镇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包括实施古商城小镇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烟雨洪江”美食、文化、娱乐、休闲、网红一条街项目、古商城夜经济项目、文旅总部经济、沉浸式演艺节目提质、巫东开发项目、沅巫两水沿线夜景灯光秀和水上娱乐项目、嵩云山(密岩尖)康体禅修度假体验项目等);

3、实施嵩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开发项目:立足打造“绿色生态公园城市”目标,科学定位,调整规划,绘好蓝图,深入挖掘嵩云山古炮台、战壕等古商城防御工事文化,加快游客接待中心、观景平台、交通设施、高山民宿、景观林木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嵩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景点建设力度,将嵩云山景区真正打造成为“观海(竹海、花海、云海)眺日、品茶听禅、戏水赏景、康养修心”为主题的“健身悟道”文旅IP;

    4、实施洪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项目:深入挖掘古商城商道文化,建设中国洪江商道文化博物馆(展览馆),实施商道文化实景体验和展示项目;加大商道文化和动漫科技融合,建设动漫科技体验中心;加快商道文化文创产品开发;实施古商城明清民国古建筑群保护、利用与展示,发展新业态;     

    5、实施洪江区工业旅游体验区开发项目: 推进洪江高瓷厂等老工业基地的新型业态项目建设,包括修建工业遗产博物馆、工业研学写生基地、打造生活秀带,实施影视基地、后工业酒店、潮人DIY,动漫展示中心以及餐饮、购物、住宿等配套设施,启动申报工业遗产流程;

    6、实施洪江区红色旅游景区修复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修复洪江古商城“地下党支部”旧址、小红军街、育婴巷至地下党支部路段的老旧建筑、贺氏祠堂、烈士纪念亭、刘松修商宅等;红色洪商文化的挖掘及展示;筹建革命老区博物馆、长征文化公园-小红军博物馆、洪商学院;设计红色旅游线路和红色党课;开发红色旅游文创产品(包括红漫产品);完善红色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智慧系统建设等。

    7、实施洪江区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实施乡村综合环境整治,完善通景公路、游步道、标识标牌、停车场、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大力开发乡村旅游民宿、餐饮、农产品购物点等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实施茅头园村星空小镇提质升级项目(包括茅头园美丽乡愁纪念馆、福柚主题文化园、乡村旅游集市建设等)、滩头村(密岩尖)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建设、菖蒲露户外休闲拓展营地、洪高村农业体验项目建设等;

    8、完善文化旅游区公共文体体系建设:实施体育中心提质改造项目(包括田径场修缮更新等);推进桃李园生态体育公园、南岳山汽车摩托车露营基地、标准化游泳馆、体育综合馆等项目建设;实施文化旅游区健康步道体系建设(包括沅水沿岸健身步道、嵩云山国家森林公园登山步道等);建设应急广播系统;实施标准化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提质改造;实施乡街综合文化站提质扩容,设置社区智慧图书馆、文旅驿站,力争两乡四街六个综合文化站达到省三级标准。

第二节  构建特色文化体系,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在充分展示商道文化的基础上,深耕细作其他文化,形成弘扬商道文化,拓展民俗文化,品味美食文化,欣赏建筑文化,体验生态文化,学习红色文化,回味工业文化的综合文化体验,全面提升洪江文旅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25、加强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深度挖掘文化价值,提升洪江区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服务能力和利用能力。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构建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坚持举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赴外培训班、非遗传统技能培训班、民族文化专题讲座,深入推进“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行动,组织开展沅江号子培训班、洪江草龙培训班,举办厨神大赛、包粽子大赛等民俗文化传承展示系列活动。加强对洪江古商城商道文化遗产、洪江工业遗址及生态休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着重抓好洪江古建筑群保护工作和消防安全工程,突出洪商文化、工业文化、生态文化的保护开发、抢救整理和展示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推进对300多栋窨子屋,37栋非国保建筑的保护开发。加快推动文化与经济、科技、旅游、教育等方面的融合与互动,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壮大文化企业规模。加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相互融合,进行合理开发、整合和利用,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26、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品牌。打造文化活动、文化节庆品牌。切实加强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坚持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艺创作生产,推出一批体现洪江区文化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展示洪江区文明成果的精品力作。重点办好“洪福洪江年”春节民俗活动、“嵩云山樱花浪漫季”、“洪江古商城八月天天乐”等大型活动,做好“巅峰湖南·穿越六大名山”活动,支持桂花园乡、横岩乡办好龙虾啤酒节、“最美菖蒲·欢乐竹海”洪江古商城帐篷节等。认真开展“创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活动”,每年开展“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活动,重点抓好全民读书活动、新书推荐活动。继续推进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健全群众文化网络,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27、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质增效。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为出发点,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夯实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培育和发展壮大文化队伍,实施影剧院二期改造工程和乡、街(村、社区)文化设施提质工程,加快数字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和洪商文化博物馆建设进度。大力扶持文艺创作,进一步繁荣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结合重要时间节点、重大节日、重点工作,定期开展小戏、小品、歌曲、舞蹈等原创文艺作品征集活动,搭建新人新作展示活动平台。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活动内涵,组织优秀文艺团队走进企业、农村和中小学校,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满足我区广大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力争在“十四五”时期,扶持1台大型优秀旅游演艺作品,推出优秀原创文艺作品3部,推出一批美术、书法、摄影精品,承办1-2个全国性艺术活动。打造优秀文化创新团队2-3个。培训基层文艺骨干3000人次。广泛组织开展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活动,完成7个志愿服务项目。每年利用各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开展公益性的家庭教育讲座和亲子活动不少于5场。完成欢乐潇湘、送戏下乡、送书下乡活动任务。

28、赋予核心景区更加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核心景区的地位,围绕洪江古商城这一旅游龙头产品,提升其品质与旅游影响力,以此发挥其引领作用,结合洪江区其他景区,联动发展。集中力量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及特色文化街区,不断完善商业消费集聚区的旅游功能;科学布局文旅新业态,营造古风国潮氛围,合理植入特色业态,形成穿越游品牌;开发特色文创产品,进一步挖掘洪商文化,拓展龙狮文化、福文化,引进动漫产业,开发具有娱乐、收藏、实用功能的文创产品;创新文旅融合营销新方式,通过打造洪福洪江年、樱花浪漫季、“又见小城故事”、“八月天天乐”等系列活动,实景演绎,充分展示古城商道的繁华和传统文化的美感,以文旅融合新模式带动夜经济的发展。结合洪江区丰富的山水生态资源,打造集水上集市、水上游轮、音乐喷泉、水上灯光秀等休闲度假、特色体验、康体养生、餐饮购物、活力运动等于一体的多元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积极打造以城南工业遗存为基础,结合新兴旅游业态,独具三线工业特色的文创中心、影视基地、户外娱乐综合体。到2025年,力争全区文化及文化旅游产业收入突破30亿元、规模以上文化旅游企业达到20家。



图1          洪江区旅游资源分布图


第三节  擦亮洪江文旅名片,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围绕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深化文旅体制机制改革为根本动力,全面推进全区文旅资源要素整合、集聚发展,做强中国第一古商城品牌,引领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步。

29、着力推进古商城特色文旅小镇建设。围绕全区“建设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战略目标,以“商道文化”为灵魂,按照“创新创业、宜居宜游、精致精美、古色古香”的总要求,充分挖掘区内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旅融合产业,引进多家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大力开发“精、特、专、优”的文旅产品和文旅新业态,并充分利用项目包装、节庆活动、新媒体等各种方式进行宣传推介,将小镇打造成集研学、红色旅游、实景演艺、文创研发制造、产业集群、旅游新业态于一体,以文旅产业为主导,全产业覆盖的综合型产业小镇,将其建设成为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力创国家AAAAA级景区、力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专栏4    洪江区古商城特色文旅小镇打造计划

发展定位:紧紧围绕全区“建设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战略目标,以“商道文化”为灵魂,按照“创新创业、宜居宜游、精致精美、古色古香”的要求,充分挖掘辖区内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旅融合产业,引进多家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大力开发“精、特、专、优”的文旅产品和文旅新业态,并充分利用项目包装、节庆活动、新媒体等各种方式进行宣传推介,将小镇打造成集研学、红色旅游、实景演艺、文创研发制造、产业集群、旅游新业态于一体,以文旅产业为主导,全产业覆盖的综合型产业小镇。

发展目标:到2025年,实现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以上,文化旅游收入1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1.5亿元以上,培育特色文旅相关企业数量100余家,规模以上特色企业达10家,吸纳文旅行业相关就业人数达3万人。

30、集中力量推出一批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以观光类型旅游资源为依托,打造集天象与自然奇观、山地生态、水域风光、林木风光、特色建筑与遗址等特色观光旅游内容,实现极具旅游吸引力的全域观光旅游产品体系。依托鸬鹚村、横岩村、菖蒲村、茅头园村等特色乡村,以乡村旅游为主线,打造集都市农业创意、智慧农业生产、特色乡村聚落休闲、乡村民俗风情展示等于一体的“乡情·洪江”旅游品牌。结合洪江丰富的旅游特色资源,打造集休闲度假、特色体验、康体养生、餐饮购物、活力运动等于一体的多元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品牌。结合新兴旅游业态,充分结合新兴科技(VR、AR、智慧数字化等)旅游、创意农业、文创、动漫影视基地等,打造极具创意的新兴创意型旅游产品体系。

31、大力推进智慧旅游建设。积极推进智慧旅游管理平台建设,探索建立旅游大数据中心,积极对接省、市旅游大数据中心。加快推进全区旅游景区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积极推进洪江旅游集群网站建设,利用抖音、QQ、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微活动”;积极参与全省及全市自媒体联盟,做好信息互发互用,合力宣传推广洪江旅游。着力提高全区旅游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智慧服务、智慧营销、智慧管理综合水平。着手建设洪江旅游双微矩阵,打造编辑创作生产的“中央厨房”,加强全区旅游新媒体信息资源、宣传平台、人才智力整合,实现全天候、全景式、全媒体、集群化宣传。鼓励旅游示范村、星级农家乐、乡村客栈等旅游企业开设“微信、微博、微店、网站”,推进乡村旅游智慧营销及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扩建景区流量监测范围。积极开展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旅行社、智慧旅游乡村建设工作。鼓励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落实《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全面提升智慧旅游服务水平。鼓励旅游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参与全区智慧旅游建设和经营;创新发展在线旅游购物和餐饮服务平台,积极推广“线上下单、线下购物”的在线旅游购物模式和手机餐厅服务模式。



图2        洪江区全域旅游空间结构图


第四节  丰富提升文旅业态,完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加快推进纵向延伸,挖掘资源、彰显特色,拉长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不断深化横向融合,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拓展文化旅游产业空间,打通文化旅游内外两个循环,构建文化旅游综合产业体系。

32、优化文化旅游特色产品体系。不断适应多元化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健康养生、山水观光、休闲度假、民族文化等旅游产品,提升特色旅游影响力。重点培育商道古情·洪江古商城、鸬鹚竹海·水上康养休闲度假区三线芳华·工业遗址文化体验区、山水新城·洪江山水风情游憩区、星空小镇·乡村旅游社区等精品景区。推动文化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工业、交通、住房、医疗、养老、体育等融合发展。充分挖掘我区文旅资源和特色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节庆品牌、演艺品牌、美食品牌、地理标识品牌和特色商品品牌等,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依托特色生态资源、乡村文化资源,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建设田园综合体。依托文化和古商城遗址及老工业遗址等,开发研学旅游产品,建设研学旅游目的地。

33、加快大健康旅游产业发展。围绕“医、养、管、食、游、动”全产业链要素,构建以健康养老、健康旅游产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推动丰富的旅游资源与独特的养生长寿资源紧密结合,积极开发休闲度假、康复疗养、会展节庆、健康文化等方面产品。推动健康医疗机构与旅游机构深度融合,鼓励有条件的旅游示范村、景区等建设康养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国际化医养结合体验中心,构建旅游体验、健康医疗、健康管理和服务保障等全产业链健康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大力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建设,推动健康旅游品质化发展,优化健康旅游服务环境和设施,提高便捷化、智能化水平。重点推动洪江区“嵩云胜境·嵩云山文化康养体验综合体”开发项目建设。

34、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以激发文化市场活力为主,构建公平的文化市场竞争秩序。鼓励其他领域投资者进入文化领域,促进文化市场竞争多元化。不断提升文化市场监管水平,落实深化综合执法改革,营造良好的文化运营环境;加快建设完善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搭建文化金融对接平台。积极整合文化、创意、科技、资本和管理等要素,推动文化领域在商业模式、产品形态、载体工具、组织形态等方面大胆创新。积极布局文化新业态,应用数字化高新技术推动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向高端变革,依托云计算、VR、AI等新型技术对文化市场进行细化,满足个性化消费人群的需求。积极推进“文化+制造业”、“文化+旅游业”,实现旅游与文化在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以“文化+”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民俗文化+”计划,发展优秀乡风民俗,增强乡村文化驱动力。

35、大力培育和引进文旅企业。鼓励和支持优势旅游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和资本运作等多种方式,与区管委及企业开展合作,组建混合所有制的旅游企业。积极创造条件引进一批规模大、辐射带动力强的国内外知名旅游集团和管理服务品牌企业,以及品牌酒店、特色民宿、旅行社、演艺等专业性旅游企业落户我区,同我区旅游企业在股权和业务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实现股权多元化,提升我区旅游企业运营管理能力。充分运用中国古城联盟、中国商道文化博物馆、动漫影视创作基地等形式,加快把洪江旅游融入张吉怀高铁旅游经济带,与周边凤凰、芷江、通道、雪峰山景区形成互联互通,借力发展。打造中小微旅游企业孵化平台,强化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和质量,扶持一批“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小而新”的旅游企业;推进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建设,加强政策引导,吸引更多旅游、文化、艺术、科技领域知名人士建立工作室,促进创意资本向旅游业流动,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增强旅游小微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加快培养适应全域旅游发展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推进涉旅行业全员培训,培养会讲洪江故事、会说洪江话的专业技术人才。

专栏5    全域旅游品牌活动建设计划

1、“洪福洪江年”春节民俗文化活动:春节活动是我国传统节日,每年春节期间,洪江古商城都会精心打造一场极具湘西特色、蕴含洪商文化、充满春节喜庆的节日盛会,努力为全国各地游客打造最有年味的旅游、休闲、购物系列民俗旅游活动。

2、洪江古商城浪漫樱花季系列活动:洪江区樱花园位于嵩云山景区,是嵩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新营造的观花风景林,面积约300亩。樱花花期在三月底至四月中旬左右,樱花盛开、万花齐放、甚为壮观。花开时节举办洪江古商城浪漫樱花季系列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接踵前来赏樱。

3、“八月天天乐”暑期嘉年华活动:为对接暑期文旅市场,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促进文旅融合,每年洪江区都举办“八月天天乐”暑期嘉年华活动,打造洪江古商城暑期文旅品牌,全力发挥产业带动效应。

4、“又见小城故事”沉浸式演艺:以洪江古商城实景为场地,每周周五、周六都会打造围绕民国风情、古风穿越、国潮狂欢、传统民俗四个不同主题的旅游演艺项目,让游客感受古城商道的繁华和传统文化的美感。

5、嵩云山平安祈福庙会活动:从隋唐以来,民间观音信仰日趋深入和广泛,并渐形成了以敬奉观音为主的三个农历宗教节日:2月19日为观音诞生日,6月19日为观音成道日,9月19日为观音出家日。每逢这三个节日,特别是农历6月18日的晚上,洪江区就会在嵩云山景区举办一次大型的祈福庙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游客信众上山祈福朝拜,规模空前,热闹非凡。

6、洪江古商城旅游美食文化节:洪江古商城美食文化源远流长,明、清、民国时期,随着全国各省的商贾团帮以及流寓移民纷至沓来,来自“川、鲁、苏、粤、闽、京、湘、徽”八大菜系的有机介入,给这座历史悠久的山水古城平添了更多的“色、香、美、味”,让古商城蜕变成了地地道道的“美食城”。洪江古商城不定期举办旅游美食文化节活动,向游客展示具有洪江特色的传统美食。

7、“巅峰湖南”六大名山登山赛活动:为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推动群众体育发展,提升体育文化影响力,我区都会不定期举办“巅峰湖南”六大名山登山赛活动,该体育赛事活动是增强人民体质,丰富人民体育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8、潇湘舞龙大会:为发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打造“潇湘舞龙大会”文体新品牌,洪江区将不定期举办潇湘舞龙大会,旨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体消费新需求,弘扬全民健身正能量。

9、“财商特训夏令营”活动:我国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商业古城洪江古商城作为湖南省第一批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每年通过举办“财商特训营”活动,吸引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10、厨神大赛:为弘扬洪江区特色饮食文化,深度挖掘地方特色美食,为餐饮企业及烹饪界同仁搭建一个展示烹饪技艺和传播美食文化的平台,我区会定期举办“洪江味道”厨神大赛,通过宣传地方特色美食,提高我区旅游品牌知名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第四章 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

绿色循环产业基地

洪江区工业集中区于2019年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20年先后获批国家火炬怀化洪江精细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并纳入全省危险化学品产业(园区)布局规划,形成了以化工新材料为主导,以生物医药为特色的一主一特产业格局。园区现有规模企业33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7家,省级认定的新材料企业12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国家工信部认定的“标杆企业”1家。充分发挥园区工业主战场作用,坚持特色立园,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延链强链补链,持续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将我区打造成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全省绿色循环产业示范基地。

第一节  延链补链强链,壮大化工新材料产业

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坚持创新驱动、精准招商,着力引进化工新材料配套产业项目,推动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发展。到2025年,化工新材料总产值达75.6 亿元,工业增加值达22.5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 21.3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 3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 20 家。

36、优化化工新材料产业结构。以化工新材料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基础化工材料、光固化材料、生物医药、高性能材料产业链。依托恒光科技基础化工企业,发挥久日新材、泰通新材、金鑫新材、恒渝新材等光固化原材料领域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进和培育下游固化配方领域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条。依托久日新材、金鑫新材等企业和南开大学、中南大学等院校产学研合作优势,以低污染、高附加值为导向加快产品升级换代。依托棓雅生物、旺达科技、宝华生物、韵邦生物等精细化工中间体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和生物诊断试剂,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品群。

37、大力推进化工新材料产业链高端延伸。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推进协同研发、协同制造、协同发展。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大规模开展专业招商、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加快培育一批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产业链优势企业,推动传统化工新材料向两端延伸、向中高端跃升。围绕供应链整合、创新能力共享、数据应用等关键环节,推广资源开放、能力共享等协同机制,推进专业化协作,提高产品本地化配套率,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坚持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引导创新资源向特色产业聚集。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在光固化新材料和新型功能涂层材料领域,分别突破一批核心关键共性技术。大力开展工业设计,开发特色产品,以光固化新材料、新型化工中间体和新型功能涂层材料等为突破口,深入实施“三品”专项行动,提升中高端产品有效供给能力,提高优势产品市场占有率。到2025年引进培育延链企业15家,补链企业21家,强链企业12家。

38、培育引进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主业突出、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的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按照“众创业、个转企、企入规、规转股、扶上市、育龙头、聚集群”的路径培育恒光科技、双阳高科、久日新材料、泰通新材料、金鑫新材料、烔诚新材料、恒渝新材料等一批龙头企业,壮大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各类招商平台和渠道,大力引进一批能强链补链延链的龙头骨干企业。引导龙头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增强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升龙头企业知名度,在展会、场馆、宣传、活动等方面给予支持或保障。鼓励龙头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引导鼓励龙头企业争创国内外知名的单一品牌,提升壮大现有企业知名品牌,培育明星市场,挖据潜力市场。到2025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达到60户以上,产值过亿元企业20家,其中产值5-10亿元的企业4-5家,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2家。培育上市企业2-3家。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湖南省名牌产品5-10个,湖南省著名商标3-5个。

专栏6   洪江区新材料重点发展计划

重点突破领域:光固化原材料、涂料、油墨、胶黏剂等光固化新材料,以及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抗感染、抗肿瘤、心脑血管及精神类疾病用药等产品。

重点扶持企业:恒光科技、双阳高科、久日新材料、泰通新材料、金鑫新材料、烔诚新材料、恒渝新材料、恒裕竹木等。

重点引进企业:巴斯夫、杜邦、三棵树、汉高、3M、道化学、苏州瑞红、博洋化学品、深圳市彩虹精细化工、金发科技、浙江医药股份等。

重点建设项目:湖南久日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5000吨光引发剂和光核胶原材料建设项目、利用镍钴铜回收料生产新能源材料及催化剂项目、零极距离子膜氯碱技改升级搬迁改造及配套项目、医药中间体生产线及产业化技改项目、年产1亿套环保竹制餐具生产线建设项目等。

第二节  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促进轻工业产业集群发展

科学统筹,精准实施,发挥企业集聚优势,通过建立协调机制,在产业集群内形成企业自主开发和产业集群共同开发的协同创新体系。积极开展“互联网+产业集群”行动,建设轻工业智慧集群,促进轻工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到2025年,力争轻工业总产值达3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20家以上。

39、着力打造新型轻工综合产业集群。通过技术改造、产业升级、集中治污等措施将现有轻工企业逐步迁入产业园区或实施园区化管理。鼓励和支持企业围绕我区的特色资源,加快特色产品产业化经营,依托雪峰乌骨鸡特色产业园和恒裕竹木,建立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改变轻工业产品加工“小而散”状况。积极引导轻工业产业集群深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集群持续发展。加快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更好地提供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保护、检测认证、信息咨询、培训、展销、物流等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服务成本。加快推进高新区标准化厂房建设,规范引导小微企业向高新区聚集,重点推进电子信息、服饰、鞋帽、建材、机械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入驻标准化厂房,形成产业集群发展。到2025年,基本形成雪峰乌骨鸡、竹木、蔬菜、水果等四大产业园的规划格局。

40、加强优势轻工产业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楠竹深加工、雪峰乌骨鸡等特色产业支撑带动作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轻工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实施轻工产品提质行动,积极培育引进有品牌、有实力、有市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落实上级财税、金融、用地、用电等扶持政策,着力培育轻工龙头企业。根据桂花园乡、横岩乡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挖掘本地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产业,做精做强主导特色产业,重点发展楠竹、雪峰乌骨鸡、蔬菜、优质水果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极具鲜明地域特色和产业优势的特色轻工产业,深入打造产业高度集聚和区域品牌知名度高、辐射范围广的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好“走出去”的各项政策,全面对接沿线国家、地区建设和发展需求,引导优势产能走出去,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41、积极推进建设智慧集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新业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打造“信息高速公路”。加快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区智慧城市平台,应用自动化与智能化科技,将政府信息化、城市管理信息化、社会民生信息化、企业经济信息化有机地整合为一体,集成全区所涉及的社会综合管理与社会公共服务资源,通过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方式,以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以智能化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以智慧城市推动社会民生服务,以信息化促进智慧产业发展,实现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的发展新模式。大力推动制造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广泛开展“互联网+产业集群”行动,建设制造业智慧集群。积极推动企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实现精细化定制、智能化制造及产品可溯源,实现“智能管理、智能决策、智能制造、智能追溯”,提高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强化产业集群的功能化服务。大力推进传统的生产中心向智能制造中心转变,传统研发中心向创新中心转变,信息中心向智能管理决策中心转变,全面提升产业集群对企业的服务功能,实现传统产业集群向智慧集群的跃升。提升互联网技术应用水平,创新资源获取方式,推进专业化分工协作,完善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提升价值链,鼓励“专精特新智”发展。支持集群内企业在设计、制造、管理、销售、服务等关键环节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和试点示范,深入推进工业智能制造工厂,加快产业集群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开发管理数字化、功能服务网络化、产业发展智能化,支持建设智能制造企业和“上云上平台”标杆企业。到2025年,力争建设2家市级及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

第三节  强化系统集成,提升产业竞争力

坚持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打造经济发展新优势,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42、持续促进产业绿色化改造提升。遵循“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运行安全、生态环保”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进园区向生态型、循环型、低碳型、可持续生态园区转化,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园区规划、建设和改造,对进入园区的企业明确土地、资源、能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大力提高资源在内部及企业间的循环利用率,打造绿色循环产业基地。加快园区配套环保设施建设,推动园区危险废物处置中心、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建设,鼓励园区企业根据需要自行配套建设高标准的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加快园区污水处理厂提质升级,做到检测因子和园区企业排放污染因子相匹配。持续改进环保监管方式,建立和完善园区智慧监管平台,深入推进园区第三方治理。注重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积极探索有毒有害原料(产品)替代,规范塑料制品产销用,积极推广应用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产品,强化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加强重点污染物的治理,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发挥化工企业产品丰富、资源互补的优势,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帮助企业拉长链条、内部挖潜,引导企业间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引导企业增强责任意识,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采用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加大资金投入改造落后设备工艺。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健全产品可溯源系统,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与处理体系。进一步提升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大数据技术与节能降耗融合发展,提升工业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落实国家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广建设工作方案要求,推进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严格节能审查,新建高耗能项目能效水平要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新增用能设备要达到一级能效水平,切实提高新上项目能效水平,从源头控制能源消费增量。强化节能监察执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用能行为。

43、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统筹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初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与专用原料生产、仓储物流(含冷链物流)、市场消费等上下游产业有机衔接,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和电子商务等农村产业有机结合、深度融合。探索多主体参与、多层次联动的农产品和加工产品市场化收购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化收购调运、仓储物流和应急供应体系。支持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模式创新,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这两端延伸,不断提升企业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实现新兴加工业“腾笼换鸟”、传统加工业“凤凰涅槃”,促进加工企业由小到大、加工层次由粗(初)到精(深)、加工业态由少到多、加工布局由散到聚。建好蔬菜综合产业园、雪峰乌骨鸡特色产业园、竹木产业园、特色水果产业园、嵩云山景区现代林业观光园等一批特色鲜明、技术先进、投入集约、规模适度、产出高效的特色产业园区,实现土里刨“金”,提高单产效益,实现农民增收。围绕蔬果、畜禽、竹木等主导产业,突破洪江区地域狭小的限制,引导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跨区域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引导加工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和农民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扶持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地分享精深加工带来的增值收益,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专栏7    洪江区特色产业工程

发展目标。以杨梅、葡萄等水果种植、竹产业、雪峰乌骨鸡、湘华鲮、洪江古商城柚子糖、邹菜腊味为重点,建设发展竹林4.4万亩,综合产值突破10亿元;扩大雪峰乌骨鸡养殖规模,完善集屠宰、加工、包装、冷藏、配送、销售于一体的雪峰乌骨鸡冷链物流中心;建设湘华鲮原种场;扩建洪江古商城柚子糖和邹菜腊味加工基地,使之成为洪江地理性标识特色旅游商品。

重点项目。重点支持洪江区雪峰乌骨鸡产业化开发项目,洪江区千亩蔬菜标准园建设,洪江区水果采摘园及观光农业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洪江区楠竹产业园建设项目,洪江区湘华鲮原种场建设项目。

44、大力提升产业服务水平。围绕提高项目落地效率,按照“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要求,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积极引导、扶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在规模企业成立技术研发机构,配齐配强技术人员和专业设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升产品竞争力。按照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新型轻工三个产业布局,做好与产业规划、园区规划、城镇规划相互融合、相互依托、同步推进。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完善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深化“5G+工业互联网”的新基建顶层设计,打造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低时延、广覆盖、高可靠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5G信息化网络建设项目、标准化厂房及循环化工集中供能建设项目等。健全人才发展保障机制,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系列人才培养工程,实施人才奖励制度。加强招商队伍建设,提高招商工作能力。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新招商引资方法。积极打造承接产业平台,创造良好的招商环境。

专栏8    洪江区产业发展计划

总体目标。到202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40亿,年均分别增长10%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6-8%。

产业培育目标。循环化工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6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其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20%以上。

企业培育目标。着力培育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效益良好、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亿元企业和集团企业.到2025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达到60户以上,产值过亿元企业20家,其中产值5-10亿元的企业4-5家,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2家。培育上市企业2-3家。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湖南省名牌产品5-10个,湖南省著名商标3-5个。

工业投资目标。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工业项目。“十四五”期间,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60亿元,年均增长12%;全区技术改造投入增长15%;财政科研投入年均增长15%-20%,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0%,新产品开发年均投入达到10亿元以上。

园区发展目标。一是工业总量快速增长。到2025年,园区技工贸收入达到115亿,年均增长15%;工业增加值达到23亿元以上,力争3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税收收入年均增长30%。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到2025年,基础化工产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力争18亿元;精细化工产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力争18亿元;化工新材料产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力争20亿元。核心企业带动明显,园区规模工业企业达到40家,产值过亿元企业10家,其中产值5-10亿元的企业4-5家,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2-3家。三是自主创新能力有效增强。到2025年,园区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5%,新建成省级技术研发中心3-5家,新培育上市企业1-2家。

第四节  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

45、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和服务作用,将企业的知识产权工作作为我区发展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通过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政策宣传培训,提高企业人员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查处各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切实保护企业和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三是鼓励发明创造,培育和发展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推进我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专利技术产业化。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争取到2025年有40家企业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 

46、支持企业新产品研发。鼓励扶持各类企业与研发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共同体或实施合作科技项目,引进技术、资金和人才,提升企业的研发、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到2025年,引导25家企业与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组建5个产学研战略联盟,建立2-3个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推动15家企业争创名牌;吸引50名省内外专家教授来洪江开展创新性研究及成果产业化。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攻克“清洁节能型聚氯化铝项目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混床催化一步氯化法氯代吡啶系列产品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高效氯化法四氯化钛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高效节能型过硫酸盐及配套项目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高纯双氧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光引发剂1104中间体H4酮、1059、117-5、TPO-L及副产品技术开发;环保竹制餐具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户外重竹环保型板材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小分子有机还原剂-DTT的合成与提纯技术研究;可聚合光引发剂二苯甲酮类化合物的产业化;含氟助剂的产业化;抗癌药物中间体三氯吡啶的产业化;LED光引发剂的产业化”等20余项洪江产业急需解决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带动全区新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20件以上;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形成2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

47、强化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区财政科技支出每年按15-20%增幅提高,全社会R&D研发经费投入总量每年按20%提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支持双阳高科与湖南师大合作共建“湖南省高纯双阳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久日与湖南师大合作共建“湖南省光固化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21家企业已经建立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按照“六有”要求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48、优化创业孵化链条。依托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依托洪江特色资源,使我区优势产业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力争在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文化与科技融合、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科技创新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形成人才、技术、资本集聚,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链较完整,技术水平较高的产业集群。通过五年的努力,将洪江区建成体制健全、环境完善、创新人才聚集、创新活动活跃和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产学研结合示范区。

第五章  扩大有效需求,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

在“双循环”格局下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积极扩大有效需求,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发挥好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加大新投资项目开工力度,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

第一节  扩大有效投资,巩固提升投资拉动作用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在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的基础上,深刻认知和充分理解投资的本质。聚焦于做强供给面、做大需求面,多渠道为市场注入活力,激活内生发展动能。

49、扩大有效投资规模。着力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深度融入“西南明珠”建设的战略定位,继续推动洪江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对我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旅游快速干线、高速公路连接线等重大项目的建设;紧抓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优结构、增动能,加速推进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共卫生等社会民生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形成基础建设项目梯次接续的储备格局和政府专项债券项目配套机制,通过切实加强项目储备,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重大项目,远近结合,积极带动有效投资总量提升。加快布局与数字经济、生命健康、化工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创新企业与项目,通过政府领投、吸引社会资本等方式建立引导资金,吸引更多资金进入科技创新投资领域,培育新的有效投资增长点。到2025年,力争完成103个项目建设,投资规模达238亿元以上。

50、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稳定投资总量,不断投资优化结构。着力加大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化工新材料产业的投入,加大自主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支柱优势特色产业、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的投入。进一步采取措施,努力扩大民间投资特别是私营个体投资,调动好、发挥好和保护好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落实国家政府专项债、新增中央投资、以及金融系统配套推出的融资贷款政策,推动政府投资特别是有一定收益的政府投资项目提前实施,精心选取解决各行业发展关键点和行业提升短板点的项目优先实施。坚持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抓好重点项目的储备、前期和审批等关键环节,加强协调服务,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项目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51、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做强供给面、做大需求面,充分考虑投资环境对供给面与需求面的重要影响,积极持续提升政府服务意识、积极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构建消费友好型服务体系,深化“放管服”改革,当好“店小二”,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数字化政务系统,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紧盯“最少的审批项目、最低的收费标准、最快的办事效率、最优的服务”目标要求,持续深化“一扇门、一张网、一次办”改革,通过完善“一网通办”平台功能、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度、加大企业合法权益保障力度等举措,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推动PPP合作模式,向社会推介一批条件较为成熟的项目,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继续发挥政府融资平台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产品建设运营,不断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

专栏9    开展企业权益“七个保障”专项行动

1、保障公平竞争。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与做法,保障民营企业在资质许可、市场准入、政府采购与工程招投标、政策扶持、政府投资项目、国家产权交易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业平等地位。

2、保障公正监管。对执法部门入园区检查实行报备制。积极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协同监管、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等新型监管方式,坚决治理多头检查、重复检查,严肃查处选择性执法、任性执法、“吃拿卡要”、刁难企业等行为。

3、保障企业家人身与财产安全。严格区分企业家个人财产与企业财产,合法所得与违法所得。

4、保障企业及周边治安环境。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对扰乱企业秩序、寻衅滋事、非法阻工、敲诈勒索、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强揽工程等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法从快查处。

5、保障政务诚信。集中时间对政府部门合同协议、涉企优惠政策、拖欠企业款项、城建领域历史遗留问题等“四项清单”进行全面梳理,形成任务清单,实行销号管理,高效兑现政府承诺的政策红利,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6、保障企业诉求畅通。设立区营商环境投诉举报中心,向社会公布投诉举报联系方式。对企业反映的损害营商环境的问题必查、必答、必有回应。

7、保障政策措施落地落实。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要落实优化营商环境主体责任,研究部署我区各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配套措施,并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作为年度述职述廉报告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  释放消费需求,建立消费稳定增长机制

顺应居民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实行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的政策,从供需两端发力,全面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不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切实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52、全面提升居民消费能力。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努力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切实满足基本消费,持续提升传统消费,大力培育新兴消费,不断激发潜在消费。提升参与消费、尊重消费、服务消费的社会意识,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建立集消费指南、间询、投诉、建议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缩短消费投诉响应时间、提供消费法律援助,积极塑造洪江城市品牌,打造消费者友好型的服务体系。加强消费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强化信用在消费领域的激励约束作用。推动互联网与更多传统消费相互渗透融合,构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的消费共同治理机制,有力有序有效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提高全社会绿色消费意识,鼓励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力戒奢侈浪费型消费和不合理消费,推进可持续消费。大力推广绿色消费产品,推动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营造绿色消费良好社会氛围。

53、鼓励和引导扩大消费。鼓励企业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业态,探索新模式,推动实体商业转型升级。加大对本土自主品牌、原创品牌发展的支持力度,打造原创品牌集聚高地。促进线上线下深入融合、商品和服务消费互动融合、流通和生产对接融合,打造一批商旅文体联动示范项目。积极组织开展一系列引导居民消费的节庆展销活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规范消费市场秩序,促进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热情。支持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街区打造“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延长游客消费时间,优化夜间公共交通,推出一批夜间消费特色活动,培育多元化夜间消费模式。

54、大力发展消费服务业。鼓励商贸服务企业以连锁经营、加盟经营、特许经营等方式,整合服务资源、提升服务品质、扩大服务规模、增加服务网点、建立服务网络。加大对餐饮服务业的质量、物价监管,特别是食品、餐饮卫生的监督和管理,预防和降低各种传染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大力发展健身休闲娱乐、卫生保健、社会保险、家政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引导居民大众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围绕广达万象城核心功能,依托巫东文旅产业开发,着力引进餐饮、清吧等特色餐饮品牌集聚,打造洪江特色美食一条街;围绕川岩新区城市建设,建设农贸市场、智慧停车、旅游超市、民宿等商业服务产业,形成新城商业圈;围绕古商城旅游开发,打造商业步行街,打通新民路民国风情街与古商城烟雨洪江商业街,形成“夜经济”示范街;积极优化区域商业空间布局,提升消费创新引领能级,推动商贸服务业创新发展,优化消费环境,提升城市消费竞争力。

第三节  发展对外贸易,增强经济循环发展动能

加快搭建对外开放通道,有效对接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成渝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

55、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借助“一带一路”大力开展国际产能合作。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并购、人才引进、承担发达经济体技术外包等方式,建立和完善自身研发体系,不断提升创新能力,补齐创新短板。通过市场倒逼,加快推进行政审批、财税体制、统计方式等诸多领域的改革,为产业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环境。科学做好产业接续,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积极引导城乡劳务输出,开拓城乡劳动境外就业市场。积极参加境外重点展会,推动洪江品牌囯际化。

56、着力培育一批出口型外贸企业。合理编制产业布局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确立一批出口主导产业并抓住不放。通过产业招商和选商引资,做好重点出口企业的引进和扶植工作,增强企业出口创汇能力,培育新的出口増长点,推动发展一批规模以上外向型企业;利用新一轮工业功能区规划扩容之机,探索建立自贸进出口服务中心,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规划引导和配套服务,将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努力形成集群效应,降低产业配套成本;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现有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品档次和国际竞争力。把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与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档次结合起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意识、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善于开拓国际市场的高新技术出口企业,促进外贸出口由低效益、低附加值的数量型増长,向高效益、高附加值的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到2025年引进培育5家出口型外贸企业。

57、稳步提升外贸进出口水平。以优化服务环境为着力点,帮扶企业做强做大。提升政府进出口服务措施,协调处理好企业在进出口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积极组织我区外贸企业参加国家、省的外贸政策和实务操作培训和跨境电商业务能力培训会,帮助企业熟练掌握外贸行业政策和操作业务知识,用足用好上级政策,力促本级政府建立进出口自营中心,完善鼓励开拓市场的政策措施,对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给予适当倾斜,加大对企业的扶持,探索建设进出口自营中心。依托产业开发人才,依靠人才振兴产业,提高人才増量,优化人才结构,促进全区开放型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到202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2605万美元。


第六章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融合发展

引 领 区

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以城镇发展带动投资、集聚产业、扩大消费,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推进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生态一体化、产城一体化,着力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第一节  建设新型城镇,提高城镇化水平

以“建设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主动对接融入省、市区域战略布局,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推进川岩新区建设,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新型城乡空间新格局。

58、加强城乡规划布局。深化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合各类规划资源,将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城镇建设、环境保护等规划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行有机衔接。按照 “一心两轴”、“一城两乡”的城乡总体空间布局及中心城区“一轴、两水、三山、四岸、五区、九桥”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划分,明确功能区空间划分,体现节约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着力提升城市生态功能,扩大公共开敞空间。注重历史文脉传承,发展现代文化,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城镇化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重、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兼顾。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注重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加快完善城市用地混合、兼容性利用的举措,提高功能多样性,促进产业转型和效率提升。

59、加速城区扩容提质。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功能适用、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努力培育内生增长的动力,倡导全民创业,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持续推进智慧停车场、老旧小区改造、城区基础设施提质改造,重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洪江区排水防涝工程、洪江区污水处理厂提质扩容及管网建设工程、洪江区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建设工程、洪江区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加强对城市交通、供排水、供电、供气、通讯、垃圾分类、环卫等领域的管理,加强城市综合执法,实现城市管理的新突破。推进生活垃圾分类,重点实施配套怀化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洪江区生活垃圾应急填埋场项目、垃圾转运中心建设、垃圾分类分拣中心建设,在城区主要入口、重点路段及主要住宅小区建设引导性分类收集站,建设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快城区“交通对接”进程,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城区“功能对接”进程,重点抓好教育、卫生发展,加快城区中小学扩容促优,促进社会事业方面与主城区的对接与融合,实现资源在区域内高效配置。落实精细管理,推进房地产在洪健康发展,重点推动豪逸江景壹号建设、工锦鑫江山城市综合体建设、大汉水映洪江建设、原S222线改造项目。实施城区人行步道及景观提升,城市景观美化亮化建设,智慧共享智能泊车项目建设,加强对城市市政公共设施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维护,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60、提高城区管理水平。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实现有序开发。发挥交通引导作用,健全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广场配套,重点实施智慧共享智能泊车项目。大力推进智慧城管建设。逐步淘汰或置换利用水平低的工业用地,充分挖掘存量土地的潜力,改善人居环境和产业发展环境,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合理引导农民按照就业特点分别进城镇居住或在规划保留村庄集中居住。

61、繁荣发展城区经济。拓宽企业融资平台,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投入。持续拓展城东片区商业圈和新民路民国风情特色商业步行街建设,积极引进大型连锁超市、服装品牌等知名商户落户我区。积极推动古商城烟雨洪江二期项目、广达万象城美食一条街项目建设,积极引导时尚餐饮企业入驻。重点培育建材家居、农产品批发和百货零售等商业业态,重点推动农贸市场改造和农贸市场食用农产品抽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站的建设。合理布局商业网点,发挥商业综合体最佳效益。加快重点产业园建设,强力打造产业新城。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专栏10   洪江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

实施重点项目: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雄溪路和幸福西路综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犁头嘴非核心景区综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大湾塘综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洪江区塘冲综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洪江区青山界综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洪江区长岭界综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洪江区筲箕湾综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洪江区桐油湾综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洪江区巫水路综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洪江区大树脚综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洪江区向阳坪、木粟冲、油娄巷综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洪江区回龙寺综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洪江区萝卜湾综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洪江区老团综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洪江区中山路综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洪江区长寨综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洪江区桥东综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洪江区冒天井综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洪江区带子街综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洪江区二凉亭综合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洪江区田湾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改造工程

第二节  加速城乡融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62、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乡村产业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有效管控农业自然资源,提升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出效益,全面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强化用途管制,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推广减量化、精准化的施肥用药技术,避免对生态环境污染。加快推进农技推广体制改革,积极培育民营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组织,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科研机构和农技人员参与农技推广,建立“农业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基地”的科技创新推广模式。到2023年,完成农技人员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建立。加强农民培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坚持推广先进技术、促进产业融合、提升综合效益,鼓励引进现代化、智能化高端农业装备,支持设施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农艺深入融合。

63、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抓好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具有洪江区特色的“产加销”一体化基地,实现农业技术、企业资金优势与农村劳动力、土地等农业资源的有机结合,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以湖南嵩云禽业有限公司为核心的雪峰乌骨鸡省级农业示范园建设,努力拓宽资金来源,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积极推进有特色的产业园建设,不断完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提高档次和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鼓励和引导发展休闲农庄、度假观光园、农家乐、农业科普园等农业休闲观光项目,重点推动洪江区“星空小镇•田园旅游综合体”开发项目建设、洪江区古商城竹海生态休闲旅游开发。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对地产农产品质量抽样检测力度。抓好农产品品牌建设,引导和支持园区、基地、专业合作社认证“三品一标”,组织开展“争创名牌产品,推进品牌园区、品牌基地”活动,充分发挥“品牌兴农”的积极作用,扩大品牌农产品生产规模,以品牌带动产品生产,以产品促进产业发展。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扎实开展“农机三减量行动”,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建立农业数据智能化采集、处理、应用、服务、共享体系,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可监可控、风险预警和决策辅助,打造智慧农业技术应用示范样板。重点加快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进益农信息进村入户。

64、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积极推进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培育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市场引导,全面推进农业品牌孵化、提升、创新、推广和整合,构建以“三品一标”农产品为基础、企业品牌为主体、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的洪江区农产品品牌体系,全面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探索“三社合一”工作。加快推进惠农服务综合平台建设,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独特优势,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多渠道、多方式销售农产品。培育扶植家庭农场,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合作社,鼓励合作社跨区域、跨产业合作,提升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开展资本运作。兼顾引导小农生产,鼓励“户办场、场入社、社联社、社联企”,开展合作经营、共同发展。以创建“绿色农业示范区”为目标,树立“绿色农产品供应中心”的形象地位,全力打造洪江区绿色农产品供应中心产地品牌。

65、提升乡村人居环境。以禁烧秸秆、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重点,持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让广大群众自觉投身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村垃圾综合处理,按照分类、减量、回收、无害化处理的总要求,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转、区处理”的垃圾清运体系。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回收处置工程,村民进行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粗分类,各村保洁员进一步进行分类运送、处理。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农村生活垃圾定点存放率、无害化处理率实现100%全覆盖。加快推进农村道路硬化工程,推进农村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理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管理机制。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积极引导农村户用厕所进院、入室,大力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加快农村无害化公厕建设。推进农村四化工程。推进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程。实施村庄亮化工程,在村庄重要道路两侧、文化广场、村委会等重要场所安装照明设施,推广使用节能灯具和新能源照明。科学统筹投资,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健全农村文化、体育、卫生、托老、通讯、信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2025年全面实现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率达80%以上。

第三节  改善基础设施,加速城乡一体化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保护环境、协调推进的原则,统筹全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承载能力,加快构建连通内外、功能配套、安全高效、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洪江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66、提升交通物流保障能力。加强绿色出行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科学布局规划公共交通线网,推进“互联网+城市公交”发展,实现公交线路、到站信息查询全覆盖。完善路网布局,推进怀化至洪江区城际快速通道建设的部署,实施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实施农村公路乡、村道提质改造,推进农村公路畅通工程。打通断头路,加快推进通组、通户畅通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通村通组道路硬化和亮化、绿化建设。推进水运运输建设,加强对水路交通建设投入。全力推动洪江区通用机场建设,积极配套建设航空产业园。完善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建设区域性快递物流集散中心,支持社区、机关、学校、商务区末端配送点建设,推动县域仓储配送中心、农村物流快递公共取送点建设,到2025年,全区乡镇物流配送站覆盖率达到100%,村级配送网点覆盖率达到80%以上。推进区乡村三级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整合、改扩建、新建标准化田间预冷库、集中仓储加工冷库区、配送站(店)冷藏设施,形成三级冷库网络。推进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冷链智慧物流平台建设。

67、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小流域治理工程和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项目。持续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立和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安全保障体系。以提高防洪排涝和供水能力为重点,建设较高标准的防洪工程体系,形成较为完整的防洪保护圈,实施有效的洪水管理,实现人水和谐,为人口、生产力集聚创造安全环境,确保洪江区临河经济格局安全、健康发展。持续推进河长制和河湖清“四乱”工作,加强水环境生态修复,建立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和河流、地下水生态保护体系,加快生态水利建设。推进已建成的泵站、塘坝等的更新改造、渠系配套、节水改造、更换设备等工作。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深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农村集体所有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改革,完善基层水利管理与服务体系,加强水行政执法能力。

68、构建现代能源利用体系。逐步解决变电站布局不合理、主网单一、结构薄弱的问题,以建全和完善区内基础变电站布点、输电网主网骨架线路结构及配网基础建设,实现高压网的双电源或者环网结构,实现负荷密度大的区域线路的“手拉手”。推进城乡电网改造升级,提高城乡居民用电保障水平。加快实施农网改造、城区配电网建设项目等工程,形成完善的供电网络。进一步加强农村沼气建设,提高户用沼气普及率和利用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节能意识,加强城乡能源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开展清洁能源入户工程、乡村阳光浴室工程。探索农村沼气费补贴制度试点。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鼓励分布式光伏发电与设施产业发展相结合,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小风电等小型能源设施。提高能源普遍服务水平,实施高低压线路改造。

69、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技术装备在农业育种、种植、管理等全产业链的应用。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为突破口,促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洪江信息化进程,提升信息化应用效能。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支撑平台,完善网上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功能;推广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基本形成政府业务协同办理和网上服务格局。推进重点企业信息化改造, 提升社区信息化水平,增强教育、农业、旅游等重点领域以及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服务和管理能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扩大信息网络规模,增设一批治安电子防控设备,加快区乡电子防控系统联网。全面推进农村应急广播“村村响”工程;推进“数字洪江”地理空间框架系统应用,加快“智慧城管”、“智慧城市”建设。

专栏11   洪江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行动

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怀洪旅游快速干线、天柱至洞口高速公路洪江区连接线、S334洪江至洪江市黔城段升级改造、S249邵怀高速公路洪江区连接线升级改造、洪安公路(邵怀洪江连线升级改造)、洪江区川山新区路网建设工程、洪江高新区跨江大桥建设、洪江区农村公路的升级改造。

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洪江区商贸综合体建设、洪江区物流仓储中心建设、洪江区物流园及城市停车场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洪江区交通综合枢纽建设项目、洪江区港口码头建设、农贸市场提质改造工程等。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洪江区航道整治工程。洪江区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和巩固提升工程、洪江区农村饮水安全提质改造(城乡一体化管网延伸)工程、洪江区备用水源保护工程、洪江区沅江城区段水环境生态修复工程、洪江区巫水段水环境生态修复工程、洪江区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洪江区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等。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怀化市洪江区工业集中区电网建设项目、洪江区“十四五”规划农网改造工程、洪江区LNG气化站、洪江区天然气供气工程管网建设、洪江区工业集中区集中供能二期建设等。

新一代信息网络建设:重点推进洪江区5G信息化网络建设项目、消防物联网监控系统、洪江区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城市消防大数据管理等。


第七章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洪江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坚持以生态美区为目标,进一步统筹生态功能区建设,积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厚植生态资源宝库,探索把生态资源优化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新路子,建设美丽新洪江。

第一节  优化“三生”空间,构建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空间规划系统,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支持生产空间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支持生态空间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支持生态空间的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70、有效管制国土空间用途。统筹各类空间和要素的功能及保护需求,建立覆盖全区的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国土开发强度,确保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面积的持续稳定。科学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落实全省、全市以及区域国土空间规划要求,贯彻区工委、区管委战略部署,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发展目标,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提供国土空间保障。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的空间规划体系。

71、科学布局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国土空间结构,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建立融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架构。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综合考虑国土空间开发现状、经济社会发展因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上分别划定战略引导区、政策落实区和空间管制区。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保护优先、节约集约、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城镇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促进提升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和效益,提升土地等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72、科学制定国土空间规划。把各级各类规划纳入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重点是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统筹优化城乡、区域国土空间,科学规划产业、学校、医院、商业网点、道路、水利设施、农业、市政等布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到2022年,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完成全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

第二节  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

科学界定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制度体系边界和表现形式,完善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运行机制和体系框架,围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立系统完整的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制度体系。

73、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建立耕地质量监测和等级评价制度,逐步完善耕地质量数据库建设,发布耕地质量等级报告。推进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和验收,严格补充耕地检查验收。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绿色发展转型,实施循环利用、生态固埂、果肥套作、地力提升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绿色示范区建设。推行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核发农业取用水户取水许可证,实施地下水用水总量控制。全面加快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强化农业综合节水技术推广,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与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农耕农艺节水措施和地膜覆盖技术等综合集成示范。

74、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依据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防止污染产业的梯度转移,不断推动产业布局、发展结构、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升级。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着力打造绿色产业、绿色制造、循环经济、清洁能源、低碳经济,积极鼓励和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全方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加大对先进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推动化工新材料等重点行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加强“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推进环保技术装备进企业,实现由末端治理向全程控制的转变。加快对高环境风险企业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推进洪江区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品牌,发展多种文化旅游业态,提升景区经济,推动精品景区创建5A行动,形成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新格局。

75、推进低碳循环清洁生产。引导我区各企业积极推销清洁生产,实现各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建设。加快工业循环产业链建设,紧密结合农业与服务业,形成有效的产业循环体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加强全过程管理,实施能源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实行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取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加快建设农村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和垃圾填埋场等设施,实施“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灶,新建沼气池)等“小微环保”。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厂、餐厨垃圾处理厂、建筑垃圾处理场等市场主体规范运营,落实污染物排放实时监测制度。

第三节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提高生态建设水平

以建设“生态宜居和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切实推动以生态区、生态乡、生态村、生态家园等为载体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作,继续抓好国家、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工作,不断提高洪江区的生态建设水平。

76、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修复。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工程,持续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着力形成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森林河流休养生息,加强土地保护,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持续推进长江流域退捕禁捕工作。优化提升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和产业效益,实现对生态环境最根本、最有效、最持久的保护,在绿色低碳循环的道路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美化城市生态环境。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

77、加强生态治理与修复。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综合治理城乡生活环境,推进城乡污水管网全覆盖。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全面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与金融资本合作,发挥政策性银行融资优势,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结合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明晰产权主体,激励各产权主体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可持续融资机制,确保生态补偿能够落实到位。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78、健全生态系统保护机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建立稳定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完善生态区域补偿机制,继续推进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示范,统筹各类补偿资金,探索综合性补偿办法。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研究制定相关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统一的确权登记系统和权责明确的产权体系。强化科技支撑,深化生态保护补偿理论和生态服务价值等课题研究。

第四节  加强制度建设,构建生态文明长效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和千年大计。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愿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是一个重要的保障措施。

79、严格落实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理制度。加快生态空间管控规划,融入空间规划和多规合一体系,实现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建立立体现代技术监督体系,对生态红线保护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以及人类干扰活动进行动态检测。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的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区的监测评价机制,根据考评结果实施奖惩,建立补偿标准,建立补偿资金去向和用途的监管机制。

80、健全自然资源产权管理和有偿使用制度。完善确权登记办法和规则,推动确权登记法治化。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监管体系,创新管理方式办法,形成监管合力,实现对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全程动态有效监管。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登记制度,建立健全协商、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多元化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纠纷解决机制。加强与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自然资源管理体制、资源税费制度、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政府资产报告制度等相关改革的衔接协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核算,建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目录清单、台账和动态更新机制。建立产权明晰、权能丰富、规则完善、监管有效、权益落实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

81、完善生态文明考核评价、责任追究和示范创建制度。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职能职责,建立‘大环保’工作格局,形成各司其责,高效协调的综合环境监管机制,确保环境监测监察执法的独立性、权威性、有效性。建立绿色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强化对资源开发和交通建设、旅游开发等活动的生态环境监管。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制度。

专栏12  洪江区国土绿化4大工程

1、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强化纯林的抚育、间伐和补植,培育多树种混交的复层异龄林,优化林分树种、林层、林龄结构和空间配置布局,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2、秀美村庄建设工程。采取统筹规划、样板带动、整体推进的方式,绿化美化村旁、宅旁、路旁、水旁,打造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十四五”期间,全区90%的行政村建成秀美村庄。

3、生态廊道绿化提质工程。“以“增色、添色、造景”为目标,对全区已建和在建的公路沿线第一层山脊或缓坡地带200米范围内的林地。,全部实行封山育林、健康育林、依法育林,严禁商业性采伐。

4、森林城市创建工程。“十四五”期间,我区实现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全区城区绿化覆盖率稳定在68.1%以上,主城区树冠覆盖率稳定在30%以上,新建城区地面停车场绿化乔木树冠覆盖率达30%,乡镇道路绿化率稳定在70%以上,村庄林木绿化率稳定在30%以上。


第八章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建设幸福洪江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提升各类基本公共服务硬件设施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加快,让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越来越高、幸福感越来越强。“十四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至1.7:1。

第一节  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改革创新,聚焦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聚焦持续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强化政策协同,增强发展后劲,推动洪江区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开发就业岗位1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

82、强化就业创业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企业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和大学生创客、返乡人员等入乡开展“互联网+旅游”、电商等创业项目。完善支持返乡入乡创业的引人育人留人政策,加大对乡村创业带头人的创业培训力度,培育一批能工巧匠型创业领军人才。对首次创业并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可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按规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和培训补贴。对返乡创业失败后就业和生活遇到困难的人员,及时提供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和社会救助。

83、拓展就业渠道。积极开展互联网招聘,大力推广“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线上春风行动。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和招聘求职版块等渠道,动态发布岗位信息,对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行优先推介,就近就业。搭建就业服务对接平台,广泛收集适合服务对象的岗位信息,制定招聘计划,通过服务专班的形式一对一沟通,为企业和贫困户牵线搭桥。

84、支持全民创业。坚持以创业促就业,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全面提升全区创业活跃程度,扩大就业渠道,增强就业吸纳能力,建设以创业为本、以创业为荣、以创业为乐的创业创新型洪江。通过整合、利用社会培训机构培训资源,建立创业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按国际劳工组织规范要求,大力培训各类有创业愿望和创业条件的创业者,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加强社会人群的创业教育,提高社会人群的创业意识,促进社会人群走自主创业之路。到2025年组织创业培训5000人,新增创业主体2000个。

85、提升人民收入水平。更加兼顾效率与公平相统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着力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行业平均工资信息发布制度、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推动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水平合理较快增长。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彻底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推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抵押和财产流转服务体系建设,拓展投资和租赁服务等途径,鼓励城乡居民资产变资本,创造条件增加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健全规范产权、房屋租赁等各类交易市场,丰富拓展租金、股息、红利等有效投资渠道。合理引导居民参股创办企业或投资经营项目,支持鼓励员工持股、岗位分红权激励,提高股权红利收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持续推进公共财政支出向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倾斜,提高财政在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支农惠农等方面的支出比重。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倡导积极健康的社会财富观,大力弘扬仁爱互助精神,推动慈善公益事业规范化、法治化、专业化发展。

第二节  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致力打造精致教育

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完善招生入学、弹性学习及继续教育制度,畅通转换渠道。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工作机制和专业化支持体系,建立健全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职工继续教育。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86、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推进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五育并举,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充分利用区域内丰富的红色资源加强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教育,开展研学旅行社会实践活动,大力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强综合素质。构建和谐交融的新型家校关系,搭建家校共育平台,全方位保障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87、提高办学质量。严格执行教育投入政策,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教育支出比重,依法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科学谋划教育专项规划,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适时启动川山新区城北学校建设,办好农村小学和农村教学点。全面完成教育信息化2.0建设,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中小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全力保障教师待遇。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努力打造“精致教育”。建立长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抓实常规管理,强化教育教研,加强教育督导,实施教育质量监测,开展教育质量评估,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健全职业教育发展机制,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点推动洪江区工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提质,探索“1+X”(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模式,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开展全民书香阅读活动,完善乡街、村(社区)教育中心和农村学校校外少年宫建设,开展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的创建评比,建立学习型社会。推进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将我区红色资源与现代干部党性教育培训相结合,把我区党校打造成“红色学府”的主要实践载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把培养青年教师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党校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党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党校智慧校园建设。

88、保障教育公平。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优质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提升小学教育集团化办学效率水平,推动高中阶段教育高质量发展。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构建起大班额防控长效机制,巩固消除大班额成果。坚持依法治教,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范办学行为,开齐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坚决杜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考试方式招生、坚决杜绝义务教阶段学生违规择校行为,坚决杜绝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积极推进教育扶贫,落实国家资助政策,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困难家庭学生、进城务工子女和军人子女享有平等教育的权利。

第三节  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着力保持公平性、统一性、可持续性,让城乡居民都能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增强群众的稳定预期和安全预期。

89、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做好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健全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相关保障制度的衔接机制,巩固城乡居民医保异地就医联网直接结算。逐步推进低保制度城乡统筹发展,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全面实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提升托底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推动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置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等方式,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提供关爱服务。加强和改善残疾人服务,将对残疾人的保障和扶持普遍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档案服务保障能力建设,进一步推进档案信息化工作,实施馆藏档案查询利用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区档案馆库基础建设,力争2025年达到省特级档案馆标准。

90、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救急难”工作机制,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优抚等福利事业发展。深化困境儿童助学专项救助,拓展救助内容和标准。推进构建民生系列保险体系,到2025年,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覆盖率达100%。促进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功能互补,发挥红十字会、慈善会、基金会等示范作用,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捐赠和志愿活动。推进殡葬制度改革,建设殡仪服务中心,实现殡仪服务全覆盖。

91、建立健全社会关爱制度。切实加强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等社会群体权益保护。保障妇女在政治、婚姻家庭、文化教育、劳动等方面的权力。加大对妇女儿童公共服务的投入,推进残疾儿童融合教育深入发展。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建立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体制,引导青少年有序参与社会实践。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机制,形成高效合理的残疾人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体系和供给体系。完善精神病人社会福利设施。

92、加强退役军人工作。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按照“五有”要求,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区、乡(街道)、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实行退役军人保障工作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能力。发放全国统一的退役军人优待证,落实优待政策。做好移交接受、安置、教育培训、就业创业、抚恤优待、褒扬激励等工作,做好烈士纪念设施的修缮、保护和管理,规划军人公墓和优抚医院建设项目,推动形成尊崇、关爱退役军人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四节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

93、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管理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15公里半径医疗急救圈”。改革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快形成防治结合、反应快速、应急畅通的公共卫生体系。继续抓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努力提高全区群众的健康素养。推进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服务制度。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向全体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切实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提升中医院、中医科、中医影响力和辐射力,建设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到2025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现代医疗卫生健康体系。

94、健全分级诊疗机制。推进洪江区中医院、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洪江医院等提质改造,形成集团管理和品牌服务标准,逐步实现同质化诊疗。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强基工程”,创新全科医生培养和使用,推动区级医院争创三级医院,重点推进洪江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以医疗、医保、价格为手段,推动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到“十四五”末,我区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乡村卫生机构门急诊人次占比达50%以上,20%左右的住院服务由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承担。

95、创新医疗服务模式。积极发展基层契约式医疗服务,支持以个体和家庭为单位,与基层医疗机构或全科医生签定签约服务协议,鼓励二级以上医院医师通过多点执业作为家庭医生与城乡居民建立契约服务关系。到2025年,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开展签约服务,全科医师签约服务覆盖率达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70%以上,居民2周患病首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达到70%以上。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构建和完善智慧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探索发展“互联网+”医疗,提供预约挂号、远程医疗、医保支付、线上线下医药配送等在内的全流程互联网医疗服务。

96、发展体育健身事业。按照“分级负责、配置均衡、规模适当、方便实用、安全合理”和“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着力构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新建居民小区和社区严格落实“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结合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使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强区级全民健身中心和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建设,完善城市社区全民健身室外路径和农村行政村(社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逐步推动符合开放条件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有序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共享。各类公共体育设施根据其功能、特点在一定范围内向社会低收费或免费开放,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逐年提升。加强全民健身设施管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监管体育设施,不断提高全民健身设施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五节  完善妇女儿童等群众权益保障体系

97、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实行男女平等是国家的基本国策,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完善保障妇女权益的各项制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保障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保护妇女依法享有的特殊权益。

98、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深化校园行政体制改革,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教学。建立校园行政管理规章制度,细化行政、教学实施细则,使校园行政、教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高领导和行政人员的法律素养。在法治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法律素养。加强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引导、保障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通过法治教育,培养广大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劳动者的综合能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锻炼身体,统筹谋划在线教育,通过严控教学时长、坚持“五育并举”、引导学前教育等方式,减轻学生用眼负担,保障学生健康用眼,呵护幼儿眼健康。

99、保障残疾人权益。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适时调整补贴最低标准。对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予以补贴。为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城乡残疾人家庭优先提供公共租赁住房或发放住房租赁补贴。采取制定实施分类补助标准等措施,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经济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大力推进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建设,建立健全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实现与儿童、老年人护理照料服务体系的衔接和资源共享。逐步提高残疾人托养服务能力,扩大受益面。继续实施“阳光家园计划”,提高托养机构规范化服务水平。为盲、聋、智障等残疾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对收养残疾儿童的家庭给予更多政策优惠支持,使更多的残疾儿童回归家庭生活。

100、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断完善老年人家庭赡养和扶养、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待、宜居环境、社会参与等政策,增强政策制度的针对性、协调性、系统性。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配套政策法规,统筹好生育、就业、退休、养老等政策。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落实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老年人状况统计调查和发布制度、相关保险和福利及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老年人监护制度、养老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制定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政策、扶助老年人慈善支持政策、为老服务人才激励政策,促进各种政策制度衔接,增强政策合力。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发挥老年人优良品行在家庭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和对社会成员的言传身教作用,发挥老年人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发挥老年人对年轻人的传帮带作用。在全社会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老龄政策法规教育,引导全社会增强接纳、尊重、帮助老年人的关爱意识和老年人自尊、自立、自强的自爱意识。要加强家庭建设,教育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巩固家庭养老基础地位。重点推进洪江区第二福利院建设。到2025年,全区医养融合型养老床位占养老机构总床位数的60%以上,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机构数占养老机构总数比例达70%。


    第九章  提升治理能力,建设平安洪江

大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第一节  加快法治政府建设

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推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深入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制度,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101、依法履行政府职能。推进行政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管理,建立统一审查、动态调整和公开机制。认真开展“治慵懒、提质效”活动,坚决惩处失职、渎职行为。认真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和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推行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评估制度,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

102、推进公正文明执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行政执法力度,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确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和具体操作流程,强化行政执法网上实时运行,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等执法行为。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细化量化固化行政裁量标准,规范裁量范围、种类、幅度。加强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共享,提高执法效率和规范化水平。加强党内、媒体、舆论、审计等对行政权力和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103、全面提升司法公信力。全力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责任追究制度。健全行政机关负责人依法出庭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落实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全面落实各项司法改革措施,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拓展监督范围,规范监督程序。规范媒体对案件的报道,防止舆论影响司法公正。加强司法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坚决惩治司法掮客行为,防止利益输送。

104、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积极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据权力清单,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深入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政府信息公开力度,重点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政府信息公开。

第二节  大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05、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普法讲师团、志愿者队伍建设,注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提高普法实效,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强化公民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褒奖机制和违法惩戒机制,使遵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106、建立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将公共法律服务纳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公共服务范围,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构建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等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发展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队伍,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司法救助体系,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提高援助质量。

107、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在法治洪江建设中的教育、熏陶、示范、引导作用,着力建设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区进程相适应的法治文化体系。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加强法治主题公园、法治教育展馆、法治活动街区等法治文化设施建设,组织开展法治人物和事件评选等活动,挖掘我区传统文化中的法治资源,着力打造一批法治文化精品力作。

第三节   创新社会治理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全面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08、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全面落实《中共怀化市委关于推行乡镇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健全区、乡(街道)和村(社区)三级综合服务网络,推进村(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建设,强化村(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联动效应。深入推进乡(街道)、村(社区)减负,推进全社会精细化、网格化管理。健全开放多元、互利共赢、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网状治理模式。把社会治理触角延伸到每栋楼宇、每户家庭,让“微治理”释放出大能量。支持鼓励社会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救助帮扶、化解矛盾、预防违法犯罪等公益事务。创新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工作机制,畅通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打造推进社会治理新的“增长点”。搭建网络问政等平台,拓宽公民参与工作渠道,调动社会治理基层力量的积极性,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109、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推进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专业调解组织和个人调解工作室"三个全覆盖"。严格执行矛盾纠纷"零报告"、领导包案、分析研判、应急处置等工作制度,加强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有机衔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制定矛盾多发领域纠纷预防和处置办法。健全仲裁机制,提高仲裁公信力。深化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大力化解信访积案,推动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做实做强村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综治办、法制办、民调会、治保会等基层综治维稳组织,建立健全覆盖全村的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网络,坚持首问负责、公平公正、依法合理化解各类矛盾的经验做法,促进基层矛盾纠纷依法化解。

110、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依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依法推进村(居)民自治,构建“多元共治、源头防治、依法善治”社区治理模式。落实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工资集体协商、厂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各项民主权利。完善守法诚信、见义勇为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使尚德尊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第四节  高水平建设平安洪江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洪江区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洪江区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洪江区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洪江区安全屏障。

111、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相关要求,坚持稳面积、稳产量,压紧压实压细稳定粮食生产属地责任,提高粮食生产全过程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切实筑牢粮食安全基础,确保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油罐子”“水缸子”安全稳靠。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决制止耕地抛荒和“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分类持续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整治,落实《怀化市村庄规划和村民建房管理条例》。深入实施“优质粮油工程”,严格落实稻谷“先检后收、分仓储存、分类处理”制度,确保粮食质量安全。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培育粮食新型经营主体,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组织,落实一对一科技服务、一人一技培训和粮食种植保险等科技和金融扶持政策,支持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严格落实市委《关于制止餐饮浪费的九条措施》,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

112、牢牢守住安全底线。落实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加强国家安全执法,深入开展反渗透、反分裂、反恐怖、反邪教、反间谍斗争,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维护金融安全。确保生态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扛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有效整治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工地、交通等领域顽瘴痼疾,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加快构建食品、药品追溯体系。

113、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增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技防乡街、技防小区、技防单位、技防入户为基础,充分运用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传感、遥感、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提高治安防范科技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基层派出所建设,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强化特殊人员的服务管理。“十四五”期间,公众安全感保持在95%以上。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重拳打击各类“村霸”“地霸”“路霸”及“房闹”“医闹”等各类“霸、闹”违法犯罪行为,依法打击食品、药品和环境等违法犯罪活动,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加强源头治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食品生产加工监管,切实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严格市场准入,规范食品市场流通秩序;加强餐饮消费领域监管,严把消费安全关;组建和加强监管队伍,建立市场快速检测机构,确保监管力量和监管能力保障到位;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重点推进名厨亮灶”远程平台监控服务项目和塘托市场提质改造项目建设。完善对网上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问题的监测、研判、预警、处置机制,打击整治网络违法犯罪。健全网络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完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基础性制度,健全互联网管理部门执法协作机制,推动落实网络有关实名制度和网络运营、服务主体法律责任,建立规范化的网络安全管理和舆情导控队伍,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构建宣传、引导、管理相结合的网络综合管理机制。

114、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气象、地质、地震、农业病虫害、空气污染等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完善灾害风险隐患调查摸底、分析评估、预警发布等机制,确保灾害发生后12小时内灾民得到初步救助。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力度和地质灾害治理。充分利用人民防空等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强化公共建筑物和设施应急避难功能。积极构建与现代战争相适应的人防指挥体系,建成人防地面指挥所及疏散区域一到二个,到2025年城区内防空警报覆盖率达到100%,对人员密集和重点防护目标周围的早期人防工程修复率达到100%。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加强平灾结合的减灾专业队伍建设。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普及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紧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灾害保险,完善社会救灾重建体系。

115、提升公共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制定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应急预案,注重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健全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处置救援、社会动员、舆论引导、恢复重建等机制,着力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加强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和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健全反恐应急响应等级制度,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抗击危机的能力。严格落实大型活动、群众自发性节庆聚集活动安全防范措施,防止发生群死群伤治安灾害事故。完善国民经济动员体系,加强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建设,增强国民经济动员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十章  规划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

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促进《规划》有效实施。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

总揽全局,要求各级党委从维护和发展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全局和长远考虑问题,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议大事、管全局上,集中精力解决好带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

116、牢牢把握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权。强化党委决策和监督作用,不断完善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制定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健全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机制;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合理划分工作层次、工作重点、工作职责,构建各方负责、分类实施的推进机制,努力形成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的“动车效应”,凝聚起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强和改进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严格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推行权力清单制度,保证权力不被滥用,加强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导权。

117、牢牢把握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战略定力,提升战略思维能力、统筹施策能力、抢抓机遇能力、依法执政能力、防控风险能力。做到有新理念、新思路、新本领。加强党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监督制度以及民主集中制建设,充分发挥党在治理体系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工作本领,提高党和机关工作效能,发挥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权。

118、牢牢把握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站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科学、长远规划。坚决走好群众路线,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更加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守住护好建党、强党、兴党的生命线,把控好社会发展关键环节。

119、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驾驭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做实基层,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健全战斗堡垒。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扩大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助推洪江区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节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以党的政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进入新境界。

120、坚持民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

121、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和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和新的社会阶层等政策,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后备力量建设,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深入推进“双拥共建”工作,巩固政军民团结。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工青妇科等群团组织作用,调动和发挥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洪江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第三节  强化要素保障,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增长

全面贯彻中央“六稳”部署要求,统一思想认识,科学精准施策,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抓项目促投资增动能,全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增长。

122、研究制定一揽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政策。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础,推动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把握数字经济战略机遇,加快推进“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从财政税收、金融信贷、投资外贸等方面明确具体措施,加快传统基础设施和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化旅游、化工新材料、生态康养、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发展,稳住经济基本盘,为建设经济提供制度保障。

123、着力培育一批敢担当有作为的经济型干部。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124、切实加强重大项目和建设用地储备。注重聚焦高质量发展,聚焦“一带一部”战略定位、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加快重大项目储备,集中攻坚项目前期和建设进度,加强资源要素统筹,突出要素安排和项目需求精准匹配,强化“资金跟着项目走、土地跟着项目走、能耗跟着项目走”导向,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领域集中,为项目落地提供坚实保障。加快储备一批长短结合、精准发力的政策举措,通过政策杠杆撬动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未来竞争新优势。全力推动用地储备工作实现新跨越;迅速组建班子,明确专人,明确分工,抢抓时间节点,盘活现有闲置土地资源,解决用地瓶颈,全面保障项目建设用地;强化责任担当,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依法依规推进土地收储等工作,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125、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建立以“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政法委协调、法院主办、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建立金融机构和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和保护机制,建立有效的投入监管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官、产、学、研一体化的社会化多元投入机制。

第四节  凝聚强大合力,推动规划纲要全面落实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126、强化区管委履职责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牢牢把握新时代区管委工作新方位、新使命,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区管委工作始终,全方位做好新时代区管委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找准区管委工作服务中心大局的结合点、发力点、落脚点,不断提升区管委工作质量。强化区管委自身建设,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同步推进纪律作风、履职能力、干部队伍、区管委建设。

127、全力争取重大政策支持。强化机遇意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把各项政策研究深、研究透,抢抓政策机遇谋划重大项目。上下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尤其是围绕“两新一重”等重点支持方向,争分夺秒抓争取,用足用好上级的支持政策,下决心实现向上争取更大突破。

128、健全规划纲要实施的监督、评估、考核制度。创新和改进统计工作,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和数据资源,提高《纲要》实施监测分析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完善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机制,充分借助智库等专业资源,全面开展第三方评估。完善社会监督机制,保障社会公众知情权,建立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监督《纲要》实施的有效机制;加大督查力度,强化联合督查和信息联动应用,各级审计机关依法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审计监督;加强规划实施考核评价,强化年度评估、中期评估、总结评估及专项评估结果的运用,将《纲要》实施情况纳入各级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干部晋升和惩处的重要依据。针对各部门实际,研究提出差别化、可操作的考核内容及权重。探索将规划实施考核结果与被考核责任主体绩效挂钩。

全区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信心、万众一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贡献洪江力量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