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洪江区管委工作报告
洪江区人民代表会议
第四次会议文件材料(22)
管 委 工 作 报 告
——2011年1月16日在洪江区人民代表会议第四次会议
第一次全体会议上
区管委会主任 周正宇
各位代表:
我代表区管委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及去年工作简要回顾
回首极不平凡的“十一五”,我们经历了2008年特大冰灾、2009年“7.25”特大山洪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经受了金融危机等复杂多变形势的重大冲击,也收获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建设全面加强的成功喜悦。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工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围绕“打造湘西南特色工业基地、建设生态宜居和旅游目的地城市”战略目标,延续实施“五区”总体战略,构建“321”工作体系,按照“两手抓、两手硬”的工作要求,夯基础、强项目,调结构、增效益,优环境、惠民生,经济社会取得显著成就。
这五年,是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主要经济指标成倍增长。全区生产总值由“十五”末的7.6亿元增加到今年的23.1亿元(预计数,下同),增长2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元,是“十一五”预期目标的1.9倍,居全市前列。财政总收入于2008年成功突破1亿元,由0.58亿元增加到1.79亿元,年均增长25.3%;一般预算收入由0.28亿元增加到0.79亿元,年均增长22.7%,增幅创历史最高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1.97亿元,其中引进内资19亿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1.5倍和4.75倍。
这五年,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五年。工业主导地位更加凸显。规模工业由25家发展到39家,增加值由4.14亿元增加到17亿元,年均递增21.2%。投资规模有效扩大,累计完成工业实际投入15亿元,工业园变电站、新恒光科技氯碱技改、泰格林纸中段废水生化处理等50余项重点项目先后竣工投产。工业园区加速发展,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入驻企业10家,初步形成了以氯碱、硫酸、氯酸钠、三氯氢硅、金属锗等系列产品联动开发的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园区整体实力跃居全市前三位。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夯实,质效稳步提升。全区引进农业新品种28个、推广新技术14项,实现农业总产值1.36亿元,年均递增4.6%。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全区共成立专业合作社6个,市级龙头企业达到5家。第三产业发展来势强劲。旅游发展日益加快,先后实施了古商城核心景点修复,完成了游步道、文化步行街、佛足湖、药王寺建设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年接待游客从28万人次增长到87万人次,旅游产业综合收入达到2.9亿元。洪江古商城知名度大幅提高,成功入选“新潇湘八景”、“中国十佳古城”,并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贸流通日趋活跃,城乡消费持续旺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11亿元增加到6.22亿元,年均递增14.9%。
这五年,是城乡建设卓有成效的五年。交通事业蓬勃发展。累计完成投资2.6亿元,新修省级公路14.1千米,沪昆高速、包茂高速公路连接线、川岩路网等重大交通项目加速推进。市政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铺设污水管道10千米,兴修沿江防洪堤2.5千米,改造自来水管网26.8千米,无公害垃圾处理厂等项目快速推进。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省级卫生城市”顺利通过验收,门店管理、市场管理、交通秩序、建筑施工管理齐头并进,市容市貌实现“五年大变样”。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先后完成洪黔公路、洪鲁公路、洪会公路等道路改造26.73千米,硬化农村道路80余千米。完成小流域治理、水库除险加固等25个农业水利项目,改造农田143公顷,兴修水利灌溉渠道19.5千米。电话入村率、农网改造入户率均达到100%。
这五年,是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288元增长到10400元,年均增长14.6%;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67元增长到5000元,年均递增8.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2.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4.5%,分别比2005年降低了4.5和1.7个百分点。人居条件更加优越。完成危房改造1.2万平方米,新建廉租住房1.3万平方米、商品房16万平方米。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5209户,8320人享受低保政策,发放低保资金5310万元;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5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由4万人增长到7.7万人,累计发放社保资金5.86亿元,全区4156名残疾人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群众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等事关民生的突出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社区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这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科技工作蓬勃发展。成功申报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6项,授权专利46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0.47亿元增长到2.4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6%。教育事业显著进步。全区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中小学校多媒体“班班通”, 率先完成合格学校建设,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居全省前列,教育实绩考核成为全市唯一一个获得省市两级优秀称号的县市区。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医疗设施大为改善,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51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累计为农民报销医疗费用 482万元。文化体育事业竞相发展。乡街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设施不断完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运动广泛开展。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不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耕地资源基本保持动态平衡,森林覆盖率达63.5%,并顺利通过国家生态示范区验收。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进。大力实施节能减排项目9个,圆满完成怀化市下达的 “十一五”减排目标任务。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信访工作连续5年被评为省、市先进单位,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得到加强。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都有明显进步。
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一年来,我们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逐步消除了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影响,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1亿元,比上年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5000元,实际增长15%和16.6%;实现财政总收入1.79 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906万元,增长19.25%。一年来,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注重项目建设,投资拉动成效显著
区域产业布局更趋合理。抢抓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机遇,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为抓手,致力扩大有效投资,通过推进老城区“退二进三”、全区“优二强三”的产业发展战略,全年共争取国家、省级建设资金5759万元,预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14亿元,增长3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68亿元,同比增长35.11%,农村固定资产投资0.48亿元,同比增长1.06%。项目投资对GDP增长贡献率达64.2%。
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有力。实施重点项目44个,完成投资6.87亿元,增长16.8%。怀通高速洪江区连接线、银杏粮食物流中心、工业园基础设施、古商城旅游开发、体育中心、世纪阳光小区、嵩云山佛教文化博览园和无公害生活垃圾场8个市级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扎实开展川岩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前期工作,完成川山大道66%的工程量。
(二)加快结构调整,工业经济企稳回升
按照“巩固基础、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的总体要求,认真开展“工业年”活动,工业经济得到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17亿元,增长18%,其中区属规模工业增加值14.75亿元,增长25%。顺利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5%的节能目标。
工业发展后劲增强。完成工业投入5.8亿元,增长30%,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完成5.69亿元,增幅达35%。新恒光科技5万吨烧碱离子膜技改、硫酸余热蒸气发电、恒渝化工三氯氢硅扩产7000吨、双阳林化扩产5万吨双氧水、恒友木业新增6000立方米指接板生产线、万源助剂3000吨木质素生产线建设等重点项目已按期完工;金丰纺织洪江分公司纺织设备升级改造、万源助剂2万吨新型橡胶填料产业开发、恒昌锗业金属锗深加工、芬芳公司玫瑰醚系列产品开发等项目有序推进。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大,项目用地场平工程按期完工,园区1号道路破土动工。
工业招商引资效果明显。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家。先后完成了龙源药业注资5000万元入股棓雅化工的异地搬迁、广东东莞制鞋、湘投控股集团湘江产业公司注资4500万元新恒光科技增资扩股等项目的实施,引进了长沙芬芳玫瑰醚生产线、荣华晶体搬迁扩建、怀化恒安石化年产1000吨硝酸镍等招商项目。
(三)着力完善功能,城市面貌迅速改观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成了总规调整,城区规划覆盖率达85%以上。邵怀、怀通高速公路连接线工程进展顺利,“三纵两横”主干路网初具雏形。国防路外岸风光带竣工验收,城区供水环网、塘坨市场道路、南岳路人行道改建等项目顺利实施,松林路完成路基建设,体育中心、无公害垃圾处理场、城东防洪堤、一中改扩建等工程全面启动。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一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新建、配建廉租住房266套,建筑面积13300平方米,第一批160套廉租住房已配租到户,发放租赁补贴530户。桃李园安置房、教育系统拆迁安置房、怀通高速连接线安置房、公共卫生服务大楼、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等完成投资3804万元。二是房地产业增势强劲。世纪阳光二期、金牛大酒店、银杏物流园二期、水木华庭、豪逸家园、青竹园等完成投资1.1亿元。
城市管理得到加强。深入开展城区交通秩序、环境卫生、“两违”建筑等综合整治,强力实施了塘坨市场专项整治,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市容市貌焕然一新。
(四)创新思路举措,旅游发展取得突破
全年接待游客87万人次,增长28.5%,实现旅游总收入2.9亿元。
坚持规划先行。组织编制了洪江旅游目的地建设、古商城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争取到中央财政投资1700万元,完成了景区内游步道改、修、建项目。投入3560万元完成下院药师祈福殿主体工程。投入500万元完成翠竹山庄资产收购并重新开业,启动了鸬鹚半岛开发项目。金牛大酒店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提升营销层次。全年在央视等高端媒体进行了多次形象推介。组织了洪江古商城?欧阳星凯《洪江》专题摄影作品巡展、首届传统美食节等大型宣传活动,成功申报嵩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在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影响中国文化旅游的一个古城古镇古村”评比活动中喜获银奖,古商城品牌影响力由省内走向全国。
(五)强化农村工作,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突出农业基础地位,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36亿元,增长5%。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引进推广新品种38个,新技术16项,粮食播种面积1.35万亩,总产5606吨,增长3.5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66万亩,总产1.12万吨,增长2.5%。雪峰乌骨鸡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并划定地理标志。圆满完成了2万亩的封山育林任务。
农产品加工初具规模。全年完成总产值3.06亿元、税金1158万元,全区5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47亿元。大力扶持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标准化生猪规模养殖场、中药材基地、工业原料林等九大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实施农业水利项目20个,总投资6000余万元,投资规模之大和开工数量之多实现历史性突破。新农村建设投入200余万元,茅头园村、岩门村、鸬鹚村、沅河村等示范村村道、林道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六)更加关注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社会保障救助体系日趋完善。全区新增城镇就业3178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28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94人。新增企业社保参保935人,支付养老保险1.24亿元;新增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24人,支付1866万元;完成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42343人,支付349万元。发放城乡低保资金1546万元,为低保对象减免水电、收视、就诊挂号等费用32万余元。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连续5年获得全省“双联工作”先进县市区称号。安排残疾人就业124人,为生活困难群众发放“两节”慰问金79.14万元,为街道企业“5060”人员解决养老生活费65万元,为326名救助医疗对象发放医疗救助金63.9万元。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投入资金1000万元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幼儿教育免费,免除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296万元,发放中职助学金57万元,高考本科录取率排在全市第4名,创历史新高,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建设教育强区先进集体”。完成6个标准化社区办公用房改扩建工程。加大了对洪江古商城及其附属文物的保护力度,安排专项经费筹建区博物馆。规范整顿网吧、电游和歌舞娱乐场所50余家,公共文化市场环境日趋净化。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网络数字化。全区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并将基本药物纳入新农合参保范围。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投资170万元完善消防基础设施,组建工业园应急指挥处置中心,安全责任事故仅死亡1人,积极主动开展信访工作,实现赴省进京集访“零指标”。公众安全感测评在全省128个县级考评单位中列第32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再次进入全省、全市先进县市区行列,获得“省级平安区”荣誉称号。
(七)加强自身建设,行政水平不断提高
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执行人大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积极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及工商联工作,及时完成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工作。同时,大力推进依法治区,以“五五”普法为切入点,不断增强干部队伍法制意识。认真履行依法行政,严格规范行政行为,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建立健全行政决策制度。扎实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教育,不折不扣地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打造阳光政府,政务中心建设在全市名列前茅。加强了行政监察工作,认真开展了财政专项资金和预算执行的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
过去一年,统计、工商、物价、人防、体育、移民、档案、史志、拆迁、民族、外事侨务、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民兵预备役、儿童、老龄等工作也取得长足进步。
各位代表,这五年,是我区经济发展最快的五年,是我区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我区广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区工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区人大、政协依法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务实争先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管委,向全区人民,向全体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洪江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
要加快发展必须科学谋划。五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五区”战略思路的基础上,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势,提出了“建设湘西南特色工业基地、打造生态宜居和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战略定位,完善了“两手抓、两手硬”的工作要求,构建了“321”工作体系,实施了“两重”工作方案,在产业发展上制定了“优二强三”的措施。实践证明,这一系列的思路和策略,有效地推动了洪江经济的稳步发展。
要加快发展必须抓实项目。项目是经济工作的抓手,是结构调整的载体,是推进区域发展的关键。五年来,工业园区由小变大,旅游开发从弱到强,城市环境去旧建新,这一系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变化都源于我们规划并实施了一大批项目。未来五年,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项目的储备、引进和落地工作,用项目引来资金,用资金拉动发展。
要加快发展必须维护稳定。洪江的特殊区情,决定着稳定始终是前提、是基础。五年来,我们一直把“一手抓稳定,一手抓发展”贯穿始终,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维稳工作的重点,突出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治安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为推进洪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要加快发展必须关注民生。人民不仅是发展的客体,更是发展的主体,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创造性社会力量,是推动洪江前进的真正动力。五年来,区工委、区管委始终关注民生和社会和谐,不断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区上下谋发展、干事业的热情空前高涨。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发展有目共睹,经验弥足珍贵,但制约我们发展的问题和困难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小”,即经济总量小,产业规模小,在全市所占比重小。二是“低”,即产业水平较低。三是“难”,制约我们发展的资金、土地、人才、社会保障的瓶颈未能得到破解。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的目标和工作任务
“十二五”期间,是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后发赶超的攻坚阶段。未来五年将是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明显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需求市场空前广阔,大量资金蓄势待发,各行业、各领域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只有及时登上这趟经济发展的高速列车,洪江才能实现真正的跨越式发展。未来五年将是抢抓机遇的关键时期。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支持武陵山区脱贫致富等政策,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湘西地区开发的战略思路,都为我区争取上级支持,实现科学赶超赢得了宽松的政策空间;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特别是沿海城市产业的转移,为我区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强化工业支撑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新契机;旅游业被国务院定位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正迎来第三次发展浪潮,为我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富民强区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未来五年将是我区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近几年,我们在交通、城建、旅游、工业园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比以前更好,战略投资者的关注比以前更多,人民渴望发展的热情和自信比以前更高。只要我们充分把握自身优势,善于抓住发展机遇,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十二五”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改善民生,围绕“打造湘西南特色工业基地、建设生态宜居和旅游目的地城市”战略目标,牢牢把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打造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开发休闲度假型城市旅游、加快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四大战略重点,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旅游兴区、城建靓区、人才立区、和谐稳区”总体战略,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为将我区打造成为“山、水、城”精品旅游城市,实现经济富庶、生态秀美、社会和谐的新洪江而努力奋斗。
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到2015年,力争全区生产总值达到42亿元,年均增长12.5%;财政总收入达到3亿元,年均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亿元,年均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
——经济结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75:23,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1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1%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旅游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
——基础建设。城镇化率达到84%;境内公路里程达到254.4千米,三级以上干线公路和专用公路里程达到68.4千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有线电话、有线电视、移动通信信号、宽带上网等覆盖面和农村电网改造率均有较大幅度提高。
——公共服务。科技投入占区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逐年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100%、9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镇基本养老、失业、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5%、90%、90%和95%;重大灾害预警网络覆盖面达到85%以上。
——可持续发展。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5%;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80%、80%和9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五年消减5%,万元GDP能耗五年消减20%,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五年消减20%。
——人民生活。全区常住人口达到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16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达到8400元;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到38.5%左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到4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全市平均水平;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社会保障覆盖面明显扩大。
“十二五”的重点工作任务是:
加快城市扩容提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一是全力推进新区开发和老城改造。以新区路网建设、市民服务中心、居民安置小区、旅游接待中心、新区广场等重点项目建设为带动,逐步完成新区路网、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巫水南路、松林路、塘坨市场、桥东棚户区等重点片区改造,改善老城面貌,提升城市品位。二是着力构建生态宜居城市。全面推进包茂高速公路连接线、洪鲁公路的“两横”和沪昆高速公路连接线、大铁公路、城北出口公路的“三纵”主干路网建设,大力实施城市市政设施建设工程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加大供水管网的改造力度,强化商业网点布局,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将洪江区真正打造成为“交通便捷、生态优美、生活方便、适宜创业、和谐安全”的宜居城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打造湘西南特色工业基地。一是进一步优化园区发展平台,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为主要目标,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逐步形成以岩门循环经济工业园为龙头,其他特色工业区竞相发展的产业园区体系。二是积极引导区内重点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加大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力度,着力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全面推行化工、竹木加工等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深入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逐步提高自然资源循环利用率。力争到2015年,将我区真正打造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创新能力强劲、产业特色鲜明、循环经济发达、工业氛围浓厚”的湘西南特色工业基地。
做大休闲度假型旅游,建设旅游目的地城市。围绕“洪江古商城”战略品牌,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旅游产业跨越发展。一是全面推进旅游产品的提升工程。重点实施古商城旅游开发项目,开展古商城现代建筑拆除和原居民搬迁工作,逐步恢复古商城古建筑历史风貌和沿河亲水古码头;积极推进“两翼”项目建设,加快嵩云山佛教文化博览园建设步伐,完善国家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上旅游开发、竹海生态休闲旅游开发等项目。力争洪江古商城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嵩云山、商城竹海成为国家4A级景区。二是重点实施休闲旅游工程。注重延伸旅游配套产业链,协调发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促使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三是着力开展夜旅游工程。以江岸美化亮化、酒吧一条街等项目建设为重点,打造滨江生活岸线,逐步建成较为成熟的夜旅游景区。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加强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电网、农村综合能源利用、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突出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作用,着力引导和支持专业合作社建设,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以古商城旅游开发为契机,积极发展旅游休闲型农业经济,以此带动农村经济跨越发展。四是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提升农村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逐步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
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构建和谐平安洪江。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建立扎实有效的安全生产支撑体系。加强综治维稳工作力度,强化民主法制建设,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创新开展人口战略性研究,探索并实践“工业就业引人员、旅游发展聚人气、户籍政策增人口”的人口机械增长之路。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农合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落实各项就业政策,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完善劳动保障、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各项保障制度。全面发展民政事业,关注留守儿童、五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着力提升城乡低保、救灾救济等民政服务水平。大力振兴科教事业。加快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建设1-2所高标准的省级示范性学校。突出发展文化产业,充分挖掘和展示商道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为重点,积极筹备“古商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逐步完善体育事业,加快城乡全民健身场所建设和基础体育网络体系建设。
三、2011年工作重点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主要的目标任务是:
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3%,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8%;财政总收入增长18%以上,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3.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要实现上述工作目标,我们必须突出以下重点:
(一)优化结构,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工业仍将是我区经济发展、财政增收、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当前,在大力提倡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指标约束趋紧的大背景下,工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必须以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低碳环保为目标,以园区化、集约化、循环化为方向,加快提升我区新型工业化的水平。
优化工业布局。以岩门循环经济工业园为工业发展的主要空间,同时加快城南特色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兴办劳动密集型无污染的特色加工工业小区,清理和盘活闲置的工业企业用地,兴办合适的工业项目,按照城区“退二进三”,全区“优二强三”的战略思路,引导现有企业和新上项目在园区布局上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土地资源集约和产业的集聚互补。
引导企业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促使和扶持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实现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重点抓好双阳林化产品开发,棓雅化工、荣华晶体搬迁扩建,恒安石化年产1000吨硝酸镍等项目;力促金丰纺织洪江公司1万锭纱锭扩产及纺机改造、芬芳公司玫瑰醚香料系列产品开发、万源化工2万吨新型橡胶填料开发、恒昌锗业金属锗深加工、恒裕竹业竹家俱板扩建、节节高木业木材加工等在建项目尽快竣工达产。
强化招商引资。进一步明晰产业发展定位,明确招商的思路方向,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产业定位上,紧紧围绕生物医药产业、无机化工新材料等链条的延伸,推动林化产品、竹木加工业和纺织行业的深加工。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招商方向上,要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创新招商方式,要特别注重开展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网络招商活动,对有招商任务的责任部门要实行更加严格的目标管理考核,鼓励发动市民和机关中的能人外出招商,成功引进项目落地的按规定兑现奖励。同时,要抓紧包装一批相对成熟的项目,组建招商小分队上门招商。通过招商,今年要引进5个以上投资超千万的工业项目,其中,力争过3千万的项目3个,过亿的项目1个。
加快园区建设。抓住省政府对湘西地区县级工业园区给予政策扶持的机遇,抓紧衔接汇报,确保第一批获得省政府批准和资金支持。要加强园区产业定位研究,抓好入园项目规划、布局和招商,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的承载能力。争取1号道路按期竣工通车,尽快实施土地平整、污水处理厂建设等项目,不断扩大园区经济总量,力争完成2个亿以上的项目投资。
(二)建管并重,加快生态宜居城市建设
要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和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全面推动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能力、居住环境、风貌特色、管理服务上台阶。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抓好老城提质扩容。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并完成巫水南路人行道改造、沅江南岸防洪堤、无害化垃圾场、松林路、S222路段大修工程,确保沅水一、二桥和邵怀高速连接线年内竣工通车。续建体育馆工程,争取启动市区内主要街道油改工程、燃气管道工程,力争大铁公路开工建设。二是加快重要节点及板块的改建,争取桥东片区、小寨溪片区、塘坨市场片区招商签约,启动包茂连接线入城口改造。
推动川山新区开发。新区开发要紧紧抓住规划管理、板块招商、村民安置、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储备等关键环节扎实稳步推进。首先,要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稳妥安置好失地农民,争取川山村民对新区开发的配合支持,要迅速制定出台失地农民的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安置政策。其次,要加快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开发条件。今年要完成川山大道等主要骨干道路的建设任务。第三,要立足市民中心、沿江地区等对开发商有较强吸引力的地块为开发突破口,带动整个新区的开发建设。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一是要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严格执行颁布的各项建设规划,集中治理“两违”行为,强化对规划监管部门的责任追究。二是要推行城市精细化管理,认真总结创卫和交通整治的工作经验,创立长效机制,建立更加细化、量化的目标管理体系,实行更加科学合理的督查与考核机制,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充分调动街道社区、广大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消除城市管理的死角。三是要提升经营城市的水平,城市建设的瓶颈在资金,资金的来源在经营,要牢固树立用经营城市的理念来建设城市的思想,千方百计拓宽城市融资渠道,想方设法盘活土地经营,努力破解资金瓶颈,探索滚动开发建设的路子,要推动放开市政设施维护、道路清扫作业等市场,改变“管、建、养”全部由政府包揽的局面。
(三)突出重点,努力形成旅游产业体系
旅游资源是我区的优势资源,旅游产业是推动转型发展的希望产业,要扎实工作,推动旅游产业真正成为转型升级的先导产业、生态文明的示范产业和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抓好战略合作伙伴引进。抓紧与叶文智等有投资经营实力的战略合作伙伴的谈判。充分利用古商城品牌,吸引外来资金,推动洪江旅游产业水平跃上新台阶。重点加大天柱峰景区旅游开发、古商城影视文化传播基地等旅游产品的媒介推广;实施酒吧一条街建设等配套产业对外招商;开展横岩翠竹湖水上画舫、伊甸岛休闲度假山庄等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项目的合作引资工作。
抓好核心景区建设。旅游资源和旅游景区的质量是吸引游客延长逗留时间的关键,游客数量和逗留时间又是旅游产业体系形成的关键。因此在千头万绪的旅游开发工作中,一定要紧紧抓住核心景区建设这个关键,认真研究游客旅游心理需求,着力打造旅游精品,在延伸旅游线路景点的深度挖掘及开发上下功夫。重点包装好以洪商文化为代表的特色地域文化资源,结合景点开发,向游客展现古商城当年的盛景。同时,要不断完善景区旅游配套设施,抓好中央旅游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完善景区硬件配套设施与景点服务工作。计划投入3000万元,实施古商城内重点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工程,完成常德会馆二期、财神殿等国保点的维修工程。开展青山界片区的管网、游步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内公共基础设施,完成大湾塘停车场工程,作好古商城城东、城南、城西入口标志门坊建设。同时,加快嵩云山与水上旅游开发,计划投资2000万元,完成嵩云山佛教文化园下院药王寺建设,争取上院华严阁、市佛协培训楼、太子广场等项目年内破土动工。投资730万元,完成松林路道路整体工程。鸬鹚半岛旅游休闲度假山庄开发将投入2500万元,力争3月前全面启动。
抓好旅游产品营销宣传。在旅游市场还没有充分开发的现阶段,做好宣传营销工作是提升旅游产业水平的重要抓手。我们要创新旅游宣传营销手段,适时举办各类主题营销活动,启动洪江区旅游强县(市、区)、旅游名村和古商城4A级景区创建工作,推动人气聚集。同时,联合周边县、市旅游资源,探索市场联动开发机制,主动对接桂林、张家界、凤凰、黔东南等周边成熟、知名的景区,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新游线的策划、设计、包装,拓展省外客源市场,进一步提升我区旅游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增强后劲,始终抓牢项目建设
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具体的项目支撑;实现跨越式崛起,需要具体的项目落实,有项目,发展才有抓手。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跨越式发展,需要一大批实实在在的项目,没有项目,发展就将成为无源之水。
在项目谋划上要抢抓机遇敢想敢试。要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洪江发展实际,围绕川岩新区开发、交通建设、旅游产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重点领域,谋划、包装一批战略性、前瞻性、带动性强的好项目。特别注重对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的谋划。努力从基础设施薄弱、城市建设滞后等发展差距上谋项目、从国家及省里的重大政策上谋项目、从群众的需求中谋项目、从产业发展上谋项目。
在项目争取上要全力以赴紧盯不放。要认真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要把有希望获得国家资金支持的项目吃透,结合我区实际做好项目攻关工作,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各部门要以不怕想破头、不怕磨破嘴、不怕跑断腿的“钉子”精神,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充分利用各种人脉资源,加大争项目力度。尤其是对重大项目,要重点跟踪、重点服务、紧跟不放。确保古商城原居民搬迁、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等方面的一批项目进入省和国家规划笼子。
在项目实施上要完善制度落实责任。要继续完善“两重”责任制,对重点项目定目标、定时限、定责任。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采取“时间倒排、专项督查、定期调度”的强力措施,确保重大问题协调到位、项目进度加速推进、工程质量不断提升,促使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今年确保新开工项目23个,建成项目22个。
(五)突出特色,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以优势产业带动一体化。一是要加速推进新型城市化、工业化。把新型城市化、工业化作为推进富民强区的第一推动力,增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产业支撑。二是着力推进特色农业现代化。突出城郊型农业的特点,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雪峰乌骨鸡资源品牌,着力推广优质猪、鱼、牛、羊等高产、高效品种,发展优质稻、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楠竹、花卉苗木、中药材、竹荪、香茹等特色种植业。打造茅头园村、洪高村2个生态休闲观光品牌。加大对嵩云禽业、邹菜腊味、山里人、恒裕竹业等市级重点农产品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以基础建设推动一体化。一是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着力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向农村延伸。把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强化规划编制、项目推动和统筹建设。抓好村道、林道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交通网络。完善供水、供电、通信、绿化、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二是加大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力度,完成巫水东岸防洪堤修建、花洋溪水库除险加固、公溪河治理等项目。三是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推进农村水改、厕改工作,加快沼气等新能源建设。四是完善农业安全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开展农业“三品一标”认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执法。
以改善条件实现一体化。以保障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目标,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是把农民稳定增收作为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要认真执行中央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改进农村信贷和融资办法,营造有利于农民就业创业的体制环境。二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推行农村养老、医疗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标准,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
(六)改善民生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要认真落实省、市为民办实事工程,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强化社会保障。进一步健全就业服务网络,转变就业观念,确保年内新增就业2615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9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0人。加快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居民低保制度,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保险的覆盖率。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落实好教师的待遇,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加强职业教育能力建设,加快一中校园扩建工程,逐步建立从幼儿园到高中的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体育人才培养。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抓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故的应急机制。积极开展群众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城区范围的卫生资源整合重组,力争县级人民医院建设项目挤进国家笼子。全面提升计生优质服务、计生村民自治、计生基础工作水平,着力实现“保奖进位”目标;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强力推进节能减排,突出抓好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综合治理,推动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生态建设,促进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要维护社会稳定,认真落实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要求,高度重视、扎实做好维护稳定工作。畅通信访渠道,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及时妥善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扎实做好基础工作,防止各类矛盾叠加升级,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应急管理,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及突发性公共事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健全和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强化安全监管责任,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坚决防止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要继续抓好统计、工商、物价、人防、移民、档案、史志、民族、外事侨务、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民兵预备役、老龄等工作。
(七)开源节流,发挥财政保障作用
要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积极组织税收和非税收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落实“省直管县”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确保我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计划实现全年财政总收入2.08亿元,增长1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487万元。
优化支出保民生。以优化结构保民生为重点,集中财力支持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重点做好困难就业群体的就业工作,切实缓解就业压力,积极做好新农保试点工作,支持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积极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通过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集中财力办大事。厉行节约,压缩一般性支出、公务购车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出国(境)经费及办公信息化建设等支出,在去年压减的基础上实行零增长,全力增收,积极组织税收和非税收入,加强财政、税务、人民银行等相关收入征管部门的协调配合,确保税收和非税收入依法征管。积极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立足工业、城建、旅游等重点工作,积极落实项目配套资金,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加强监管提效益。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政监管,对政府投资的公共项目要抓紧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和制度。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监管,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加快预算管理机制改革,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启动我区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第二步工作。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国有资产处置的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财政运行绩效。
(八)加强政府建设,提高行政效率
以勤政高效、优化环境、促进发展为目标,以建章立制、宣传教育、监督检查、考核奖励为抓手,改进行政机关作风、着力解决阻碍改革和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基层企业、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
优化政务环境。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全面落实《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精简和优化行政审批程序,着力提高审批效率。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加快政府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建设,建立政务服务“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办理,缩短行政审批时间,全力打造效能型政府。
推行政务公开。进一步完善政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完善各类办事公开制度,对非涉密的事项一律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创建一流的文明服务窗口,树立政府优质服务品牌;建立政府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制度,推动政府新闻发布工作规范化;不断提高电子政务服务水平,建立联通省、市、区各级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全面推行网上政务,年底实现全区50%以上行政许可网上办理,打造与群众充分交流、贴身服务的阳光政府。
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转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大对社区(村)干部和执法一线等基层干部队伍的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提高公务员特别是执法人员依法办事、依法行政和为民服务的本领,接受社会的广泛监督。树立起“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新的机遇意味着新的希望,新的目标引领着新的征程。加快洪江建设与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的伟大旗帜,在区工委的正确领导下,不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推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为洪江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奋斗!
————————————————————————————
洪江区人民代表会议第四次会议秘书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