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党建工作

古诗词中的“岁寒三友”

来源:洪江区财政局 发布时间:2021-05-10 16:19 【字体:

古诗词中的“岁寒三友”

严冬腊月,寒风凛冽,降霜降雪,冰川雪地,万物凋零,一派条冷落景象。在这严寒的风霜雪雨之中,仍有几种植物挺霜而立,凌寒飘香,给寒冬增添了别样的美丽,给人们带来了绿色的希望。

这几种植物被人们称之为“岁寒三友”,即松、竹、梅。这常青不老的松、节节生长的竹、冰清玉洁的梅,因具有顽强刚毅、坚韧不拔,高洁坚贞的高尚品质,赢得了历代文人骚客的敬仰和赞咏。在古代诗词中,留下了不少咏松,咏竹,咏梅的经典作品。

松、居“岁寒三友”之首。松树生命力极强,不论其生长环境再恶劣,它始终傲然于天地之间。如黄山松它挺得硬、扎得稳、站得高,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葱葱,充满生机。以黄山松、泰山松、华山松为代表的松树四季常青,姿态挺拔,其顽强的生命力,其不屈不挠的品质,其一身正气,一副铁骨,一生坚贞、一生英姿,历来为国人所推崇所敬仰。李方膺在《苍松怪石图题诗》咏叹:“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香,青青复矫矫。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于壮川岳,秀色无等伦。饱经冰与霜,千里方未已。拥护天阙高且坚,迥干春风碧云里” 。诗人赞美松树扎根怪石之上,挺立悬崖而顽强生长,饱经风霜而不屈不挠。唐代白居易赞美松树“亭亭山上松,一一生朝阳。森耸上参天,柯条百尺长。岁暮满山雪,松色郁青苍。彼知君子心,秉操贯冰霜。”古代诗人不仅赞美松树的品质,而且还借松树揭示哲理。唐代诗人杜荀鹤在《小松》中写道:“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松树苍翠挺拔,顶风顶雪,终岁不凋,是树木中的英雄,没有人不赞美它。但是,凌云巨松也是从小松树成长起来的。它刚出土的时候,连野草都比它高,这时人们却不认识它,爱护它,培育它,结果往往使小松树和野草一样遭到摧残,甚至被砍杀。“时人不识凌云术”。正是诗人对当时社会不能识别人才发出的感叹。这首诗告诉人们,小松不因为自己矮小,不被人认识而自暴自弃。它在深草的包围中不是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坚韧顽强地向上生长,渐渐地超出了蓬蒿,成为凌云木,终于被人们所认识、称赞。唐代李白在《赠韦待御黄裳》中写道:“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诗人告诉友人,华山生长着高入云天的青松,它不怕霜雪严寒,四季苍翠,巍然耸立,岂会因为微风吹来就弯下身子。桃李在春天的阳光下炫耀着艳丽的色彩,可是春天一过花儿就会凋谢,到秋天连叶子也要飘落变成黄泥。希望你学习华山高大挺拔的青松,而不要做经不起风霜的桃李。只有受到打击挫折后仍不改志向,才称得上真正的君子。

竹,既是“岁寒三友”之一,又是四君子之一(梅兰竹菊),而且还形成了一种竹文化。在人们眼中,翠竹之形,中通外直,挺拔潇洒;翠竹之神,凌霜傲雪,宁折不屈;翠竹之德,虚心有节,自强不息,令人敬仰。在历代,翠竹更成为文人骚客的喜爱之物和咏吟之物。

有些古代诗人特别欣赏翠竹幽静的气质。如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首《竹里馆》堪称王维最美的一首诗。幽篁即是幽静的竹林,在竿竿修竹的遮蔽下,诗人居住的竹里馆仿佛与世隔绝,然而这世界并不孤寂,既有古琴与啸伴奏,又有好似朋友的明月陪伴,无需有人与之共鸣,有竹有琴有月在身旁就好。赞美竹幽静的气质,与王维同一时期的常建也曾写下了“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千古佳句。韦应物也写下了“北邻有幽竹,潜筠穿我庐。往来地已密,心乐道者居。”的咏竹佳作。

有些古代诗人特别欣赏修竹虚心的品格。修竹根深形高干直,同时竹子是中空的。由此,古人认为修竹是虚心好学的象征。唐代白居易咏竹诗写道:“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唐代诗人刘兼则感慨:“自是子猷偏爱竹虚心高节雪霜中。”唐代诗人刘禹锡则咏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在诗人眼里,竹子苍翠挺拔,其叶却微微颔首,这种谦让有礼,随遇而安的态度,实与君子相同,因此深受人们喜爱。

有些古代诗人特别欣赏劲竹坚韧的操守。如杨万里的咏竹诗:“凛凛冰霜节,修修玉雪身。便无文与可,自有月传神。”霜雪中的丛竹,无法用文字来描绘,而与天上明月一样,冰清玉洁,一尘不染。郑板桥特别推崇劲竹贞毅的气概,他在《竹石》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他的“咬定”、“立根”、“坚劲”、“任尔”这些拟人的有力的词语,充分表现了劲竹在艰难、恶劣的境遇中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有些古代诗人特别欣赏劲竹向上的精神。竹笋在土地里不断积蓄能量,不管头上压着任何重物,它都会破土而出,以顽强的生命力战胜艰难险阻,一直一节一节向上再向上,最终成为亭亭玉立、高大挺拔的有用之材。杜甫由衷赞美道:“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诗人坚信,新竹只要不被摧残,就一定能直抵云霄。清代诗人际智咏新竹却威风凛凛;“此君志欲擎天碧,耸出云头高百尺。只恐年深化作龙,一朝飞去不留迹。”在诗人看来,新竹长大长高何止凌云,或许还会化龙腾飞,从此首尾不见,把对竹子的推崇提升到至高境界。

在大自然的百花中,梅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其坚韧不拔、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品质,古往今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和敬仰,更是倍受文人骚客的青睐和赞美。古代诗人留下了大量的咏梅佳作,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就有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赞美梅花不怕冷落、不畏严寒,凛寒绽放,凌寒飘香。王冕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赞美梅花不以颜值悦人,全凭品质立世。宋代诗人林逋的“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是以唯美的笔触,尽展梅花神韵,成为传诵千古的经典杰作。明代诗人陆游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人以高度拟人的手法 对梅加以赞美,成为古代多如牛毛的咏梅诗词中知名度最高而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精品杰作。

千百年来,“岁寒三友”从诗文绘画中走出来,以它顽强刚毅,坚韧不拔,高洁坚贞的精神品质,点亮了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岁寒三友”以代表君子风骨的精神符号,赓续流传、生生不息。在当今的新时代仍然鼓舞着中华儿女进一步发扬顽强拼搏,奋发进取,勇往直前,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