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岁寒三友”
古诗词中的“岁寒三友”
严冬腊月,寒风凛冽,降霜降雪,冰川雪地,万物凋零,一派潇条冷落景象。在这严寒的风霜雪雨之中,仍有几种植物挺霜而立,凌寒飘香,给寒冬增添了别样的美丽,给人们带来了绿色的希望。
这几种植物被人们称之为“岁寒三友”,即松、竹、梅。这常青不老的松、节节生长的竹、冰清玉洁的梅,因具有顽强刚毅、坚韧不拔,高洁坚贞的高尚品质,赢得了历代文人骚客的敬仰和赞咏。在古代诗词中,留下了不少咏松,咏竹,咏梅的经典作品。
松、居“岁寒三友”之首。松树生命力极强,不论其生长环境再恶劣,它始终傲然于天地之间。如黄山松它挺得硬、扎得稳、站得高,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葱葱,充满生机。以黄山松、泰山松、华山松为代表的松树四季常青,姿态挺拔,其顽强的生命力,其不屈不挠的品质,其一身正气,一副铁骨,一生坚贞、一生英姿,历来为国人所推崇所敬仰。李方膺在《苍松怪石图题诗》咏叹:“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香,青青复矫矫。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于壮川岳,秀色无等伦。饱经冰与霜,千里方未已。拥护天阙高且坚,迥干春风碧云里” 。诗人赞美松树扎根怪石之上,挺立悬崖而顽强生长,饱经风霜而不屈不挠。唐代白居易赞美松树“亭亭山上松,一一生朝阳。森耸上参天,柯条百尺长。岁暮满山雪,松色郁青苍。彼知君子心,秉操贯冰霜。”古代诗人不仅赞美松树的品质,而且还借松树揭示哲理。唐代诗人杜荀鹤在《小松》中写道:“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松树苍翠挺拔,顶风顶雪,终岁不凋,是树木中的英雄,没有人不赞美它。但是,凌云巨松也是从小松树成长起来的。它刚出土的时候,连野草都比它高,这时人们却不认识它,爱护它,培育它,结果往往使小松树和野草一样遭到摧残,甚至被砍杀。“时人不识凌云术”。正是诗人对当时社会不能识别人才发出的感叹。这首诗告诉人们,小松不因为自己矮小,不被人认识而自暴自弃。它在深草的包围中不是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坚韧顽强地向上生长,渐渐地超出了蓬蒿,成为凌云木,终于被人们所认识、称赞。唐代李白在《赠韦待御黄裳》中写道:“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诗人告诉友人,华山生长着高入云天的青松,它不怕霜雪严寒,四季苍翠,巍然耸立,岂会因为微风吹来就弯下身子。桃李在春天的阳光下炫耀着艳丽的色彩,可是春天一过花儿就会凋谢,到秋天连叶子也要飘落变成黄泥。希望你学习华山高大挺拔的青松,而不要做经不起风霜的桃李。只有受到打击挫折后仍不改志向,才称得上真正的君子。
竹,既是“岁寒三友”之一,又是四君子之一(梅兰竹菊),而且还形成了一种竹文化。在人们眼中,翠竹之形,中通外直,挺拔潇洒;翠竹之神,凌霜傲雪,宁折不屈;翠竹之德,虚心有节,自强不息,令人敬仰。在历代,翠竹更成为文人骚客的喜爱之物和咏吟之物。
有些古代诗人特别欣赏翠竹幽静的气质。如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首《竹里馆》堪称王维最美的一首诗。幽篁即是幽静的竹林,在竿竿修竹的遮蔽下,诗人居住的竹里馆仿佛与世隔绝,然而这世界并不孤寂,既有古琴与啸伴奏,又有好似朋友的明月陪伴,无需有人与之共鸣,有竹有琴有月在身旁就好。赞美竹幽静的气质,与王维同一时期的常建也曾写下了“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千古佳句。韦应物也写下了“北邻有幽竹,潜筠穿我庐。往来地已密,心乐道者居。”的咏竹佳作。